影响鹌鹑产蛋量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鹌鹑产蛋量的因素有哪些 (1)品种品种是遗传因素。遗传基础不同的品种,产蛋量差异明显。因此,不同的品种产蛋量不同。如蛋用型品种的产蛋量 大于肉用型品种,野生鹌鹑产蛋量小于家鹑。 (2)鹌鹑本身的生理因素鹌鹑本身的生理因素包括开产日龄、冬休性、就巢性、产蛋持久性和产蛋强度。开产日龄早的产蛋率高于开产日龄晚的;无冬休性和就巢性弱的鹌鹑产蛋率高于有冬休性和就巢性强的;产蛋高峰期持续时间长、产蛋频率高的鹌鹑,比产蛋高峰期持续时间短、产蛋频率低的鹌鹑产蛋率高。鹌鹑 第一个产蛋年的产蛋量最高,从第二个产蛋年开始,产蛋量逐年下降。 (3)饲料的质量与饲养管理饲料的质量对产蛋量影响很大。产蛋鹑和种鹑饲料中应添加足量的维生素。维生素添加量不足,产蛋率下降,破壳蛋和软壳蛋增多。维生素严重不足时,鹌鹑出现脱肛、啄毛,蛋重下降,软腿和骨骼变形。饲料中蛋白质是鹌鹑产蛋的物质基础,鹑蛋中的蛋白质均来源于饲料。饲料中蛋白质含量高,鹌鹑产的蛋平均蛋重大,产蛋率高,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低于 18%,产蛋率明显下降。但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超过一定的水平,对产蛋量和产蛋率的提高作用并不大。饲料中蛋白质的品质也影响产蛋量。生物学效价(蛋白质中氨基酸含量全面、平衡,蛋白质的消化利用率高,蛋白质的生物学效价高)高的蛋白质比生物学效价 低的产蛋量高。如鱼粉中蛋白质生物学效价高于豆粕,豆粕优于菜子粕、棉粕等。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要与能量含量平衡,同时与采食量的大小相关。采食量大,蛋白质含量可适当降低;采食量小,蛋白质含量要提高。饲料发霉变质、保存时间过长、水分含量高等,都会使产蛋量下降。饲养管理对产蛋鹑和种鹑的产蛋量影响很大。喂料时间和喂料量直接影响产蛋量。每天的喂料时间应相对稳定,根据日龄和产蛋量的增加要适当增加喂料量。产蛋高峰过后减少饲料量时要慎重,不能突然减少喂料量,不然会引起产蛋率的突然下降。充足、洁净的饮水是保证产蛋量的另一管理因素。防止疾病、转群、 噪声和外来人员对鹑群产生的应激,保证产蛋率的稳定。及时淘汰停产、低产鹑和病鹑是维持产蛋率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定期检测鹑病,及时接种疫苗和饲喂药物,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鹑群的产蛋量。饲料中药物添加不当,会引起产蛋率下降。例如磺胺类、呋喃类药物,金刚烷胺、氟哌酸等药物添加到蛋鹑和种鹑料中饲喂,均可引起产蛋量的下降。 (4)育雏期的均匀度和鹑群的健康育雏期鹌鹑的均匀度好,鹌鹑进入产蛋期后产蛋率上升快,很短的时间就能达到80%以上的产蛋率,产蛋高峰期峰值最高,产蛋高峰期持续时间长,全年产 蛋量高。如果均匀度差,鹌鹑进入产蛋期后,体重大的个体产蛋量高,体重适中的产蛋量低,体重小的尚未开产,因此群体产蛋率低。均匀度差的鹑群产蛋高峰不明显,没有突出的峰值。因为均匀度差的鹑群达到高峰期日龄时,开产早的鹌鹑产蛋率已开始下降,开产适中的个体产蛋率上升到高峰期,开产晚的个体才进入产蛋期,所以群体平均产蛋率低。鹌鹑在育雏期发生传染性支气管炎、白痢和大肠杆菌病等,产蛋期产蛋率低,有的个体失去产蛋性能。因此,育雏期的鹑群健康影响产蛋性能。 (5)换羽换羽分为年龄性换羽、季节性换羽和异常换羽。年龄性换羽是指鹌鹑出壳后随着日龄的增加,羽毛由出壳时的绒毛逐渐更换成永久羽,这种换羽不影响产蛋量。季节性换羽是鹌鹑在不同的季节因温度、光照和营养等因素引起的换羽,这种换羽影响产蛋量。现代养鹑生产中采用人工创造的小气候环境,可以预防这种现象的发生。异常换羽是因为饲养管理不善或人工强制换羽等引起的不正常换羽,这种换羽影响产蛋量。因此,应该防止异常换羽现象的发生。引起异常换羽的因素有断料、断水、断电和饲料中缺乏维生素、蛋白质和含硫氨基酸等。 (6)环境条件影响鹌鹑产蛋量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 通风、密度、噪声、应激、疾病和光照等。温度是影响鹌鹑产蛋量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它影响鹌鹑生产的整个过程。种鹑和产蛋鹑最佳产蛋温度是22~25℃,舍温在 35℃时不影响产蛋。舍温超过35℃或低于15℃时产蛋率下降。鹌鹑怕冷不怕热。尽管如此,高温高湿、低温高湿环境对鹌鹑产蛋不利。舍内湿度对鹌鹑的影响与温度相关,也与通风条件相关。舍内主要应保持干燥。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舍内最容易出现湿度过大的现象,影响鹌鹑的热调节,以致影响产蛋量。遇到这 种情况,应加大通风量,降低舍内湿度。舍内湿度过大、通风不良,还会引起球虫病和霉形体病的发生。通风换气是供给舍内新鲜空气和排出舍内有害气体(氨气、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有效方法。舍内应常打开进气孔和排气孔,特别是夏季和冬季更应注意舍内的通风换气工作。现代鹌鹑生产多采用高密度的集约化饲养,这种高密度大群体饲养对鹌鹑生产是不利的。合理掌握饲养密度是保证鹑群健康和生产的前提条件之一。冬季饲养密度比夏季的大,商品鹑的饲养密度比种鹑的大。密度过大,造成拥挤,影响采食和饮水致使产蛋量下降。饲养密度大还会诱发啄癖,降低抗病能力。实践证明,群体小、鹑舍小的鹌鹑产蛋率高于大鹑舍、大群 体的鹌鹑群。鹌鹑的驯化程度不高,胆小易惊群,比鸡更富于神经质,受惊后乱飞、乱窜、乱撞,常造成外伤或卵黄性腹膜炎,引起产蛋量下降和堕蛋现象。人员在鹑舍内突然大笑、咳嗽、大声说话和鹑舍附近鸣喇叭、打枪、打炮、放鞭炮、建筑工地的噪声等,均会引起鹑群惊群。但有的研究结果显示,播放轻音乐可使产蛋量升高。突然改变光照和鹑群发病(如新城疫、副伤寒等)等应激因素都会引起产蛋率下降。应激是指鹌鹑有机体对外界有害刺激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生理反应。表现为产蛋量下降、难产、抗病力下降、适应性下降,严重时会引起休克死亡。上述几种因素都可引起鹌鹑的应激反应。 除此之外,转群、打预防针、抓鹑和用药也会引起应激反应。因此,现代鹌鹑生产中更应该减少应激对鹑群的危害。鹌鹑患病会严重影响孵化率和产蛋率,因此应该及时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