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农业改革看供给——海南甘蔗何去何从
2016-04-30   来源:上海农批网  作者:wiwixin   字体:【 】  浏览:33次   评论:0

十八大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在农业供给侧改革方面,如何生产出市场更需要的农产品,如何让农业单位效益得到更大的提高,是大家最为关注的内容。中国乡村之声推出系列报道《农业改革看供给》,在全国选取部分地区,就种养殖的供给侧改革情况进行报道。今天关注第三篇——海南甘蔗何去何从?


在我国最南端的海南省,独特的光热资源让热带作物在这里一支独秀。但是,曾经作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的热带作物——甘蔗、橡胶、番薯、花生、椰子、水稻,如今的市场效益正在逐年降低,个别产业,从“富农”产业,已经变成“负担”产业。 特别是甘蔗种植。现在随着糖价低迷,海南蔗农每亩地亏损都在500元以上。但是不种甘蔗,不仅蔗农不知道该种什么好,更重要的是下游十几家糖厂、几千名职工的命运都要改变。农业供给侧改革,已经不仅仅是农业领域自己的事情了。

蔗农黎焕育脸色黝黑,皱纹横深,眼神中略带一茫然和无奈。面对眼前的大片甘蔗,他眉头紧皱,话语里充满了焦虑: 黎焕育:种出的甘蔗,工钱太高,糖厂收价 450,算起来,不够种植户开支。 黎焕育今年五十出头,是海南省儋州市木棠镇峨珍村人,种植甘蔗已经有9年了。他承包的100亩甘蔗地,七七八八的成本,折合下来一亩需要2570元。而按照今年的收购价,每亩地的产值也只有2015元,平均一亩就要亏555元。黎焕育回忆说,从06年到现在,人工费翻了近6倍,收购价却一直在跌,甘蔗是越种越“不甜”。 黎焕育:种甘蔗12月开始砍,拿钱种冬瓜,收冬瓜了,冬瓜的钱补回甘蔗,我收甘蔗补到家庭开支,收冬瓜补肥料。到孩子交学费时我们都是借来的,都这样一年又一年的,我的债务可能有10来万。

每到收获,黎焕育种植的甘蔗就会被送到30公里外的长坡糖厂。过去曾人气十足的大厂子,如今随着农民改种其他作物,甚至甘蔗地撂荒,显得有些凋敝。糖厂负责人告诉记者,近3年来,海南全省的糖企从24家减少到了11家。 长坡糖厂副总经理林圣万:我们现在的状况是经营不太景气,销售的糖价受到国际国内的影响,这个可以说是全国性的,利润空间就小。 截至目前,海南甘蔗的种植面积仅剩47万亩左右,和12年相比,锐减了近一半。造成如此现状的是蔗糖产业的连年价格低迷。2012年起,受进口和走私糖的冲击,国内食糖供需失衡,糖价下滑。价格低迷是一方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主任杨本鹏表示,内忧外患,海南甘蔗产业内部的低效能也一直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杨本鹏:为什么效益这么差,一个种植的地区很贫瘠,很干旱,40万亩的一半地,种任何东西都长不起来。第二个是,蔗糖产业来基本没人管,政府没有科研,培训,推广,农户也不管,种下去也不能得到高产,第三个我们确实品种也退化,技术也落后。

记者刘璐采访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主任杨本鹏

甘蔗的困境只是一个缩影,海南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碰到了与黎焕育一样的难题。事实上,像橡胶、水稻、椰子等海南传统农业的产业效益低下,管理粗放,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守着独特、优质的自然资源,农民却没有好效益。 海南省“十三五”规划当中提出,要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今年4月,省政府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努力实现亩均纯收益低于600元的产业、产品基本退出的目标。海南省农业厅种植处处长周世强介绍,海南农业的调结构转方式,集中在三个方面: 周世强:今年准备调减甘蔗15万亩,橡胶这块是稳妥发展橡胶产业,集中向中西部转移,还有对海南常规水稻和番薯的调整。 然而摆在现实的问题是,低效产业是否应当“一网打尽”?杨本鹏介绍,海南蔗糖业对全国来说影响较小,但海南光温条件充沛,是全国宜种甘蔗地区之一。种植甘蔗历史悠久,蔗糖产业发展也相对成熟。此外,由于白糖是国家重要战略物资,甘蔗尽管价格有波动,但在收购上相较其他作物,仍有机制保障。对比下来,一个传统产业的退出是否过于草率?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主任杨本鹏也表示了他的担忧: 杨本鹏:如果这个真的退出了,涉及到10万农户。不能说这10万人没着落,但相当一部分人生活会更困难,因为种不了别的东西,土地贫瘠的地方还是要选择适宜的作物,甘蔗就是弥补了这些地方。第二个是制糖企业2亿多的资产将报废,3000多职工下岗。一个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要在一个地区要有新的替代作物和产业,一定要经过科学认真的论证和实践,得去种植达到那个效果,再下决心来调。

记者吴媚苗采访海南省农业厅种植处处长周世强

南蔗糖业的困局也是当下全国糖业的困局。普遍存在的两种观点是:一种主张国家保护蔗糖产业发展,另一种是让市场来决定去留。周世强也表示,结构调整并非一蹴而就,但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做好引导。 周世强:老百姓种了不想管,到时就砍,一个是资源浪费,我们就想把结构调整,激发创新创造。从另一个角度讲,甘蔗是很成功的产业链,市场考虑没那么多,但政府要想增加农民收入,什么赚钱做什么,政府主要帮农民打市场,打品牌。 海南省糖业协会秘书长李京也承认,结构性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倒逼了整个行业从低效到高效的“转型”,但这需要时间。 李京:促进我们改革,千方百计提高甘蔗的科技投入,提高单产和糖分,糖的供给侧改革也要改,增加糖的品种,以前大多是白砂糖,价钱搞不起来,必须增加新的品种,特别是功能糖。 目前,对于像黎焕育这样的农民来说,更棘手的问题是:如果继续种甘蔗,拿到的只是微薄的收入,但如果改种其他,资金、技术又从何而来呢?这“越嚼越不甜”的甘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改种别的作物,种什么?怎么改?这其中的风险,又如何规避?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困惑,也是涉及海南千千万万种植户的问题。 黎焕育:想改种,农民没有资金来源,现在暂时没有什么打算,也是把甘蔗放着,慢慢收它,希望政府对我们有帮助更好。

Tags:农业改 甘蔗何 何从 责任编辑:wiwixin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三农中国 | 不是所有的茶香,都是.. [下一篇]漫谈|“凡事有理”:一周农经梳理..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