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 王竹: 财政部和农业部发布通知确定,2016年起,在全国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即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那么问题来了:这项改革怎么改?补多少?怎么补? 
据了解,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核心内容,简单来说就是:一、将全部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以及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的80%,用于耕地地力保护。一言以蔽之,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坚持得是“种地得补贴,不种地不得补贴”的原则,对象为所有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 二、将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的20%,加上农业“三项补贴”的增量资金,统筹用于支持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这部分补贴资金支持对象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体现“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的原则。 补贴发放标准是: (1)计税面积内种植一季农作物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为每亩每年105元。 (2)计税面积内种植双季稻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为每亩每年175元(计税面积外种植双季稻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为每亩每年70元)。补贴发放要求是:享受补贴的农民要做到耕地不撂荒,地力不降低。对已作为畜牧水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非农业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以及长年抛荒地、占补平衡中“补”的面积和质量达不到耕种条件的耕地不再给予补贴。 
补贴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引导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自觉提升耕地地力,鼓励各地创新方式方法,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主动改善地力,鼓励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不露天焚烧。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施用有机肥等措施。据了解,该补贴将于6月30日前将补贴资金兑现到农民手中,让农民群众吃上“定心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