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霓虹国是怎么解决“三农”问题的?(上)
2016-05-18   来源:鞍山农批网  作者:我村我最帅   字体:【 】  浏览:46次   评论:0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民工”转型是最艰巨的任务。能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是一个对城镇化能否顺利推进的大问题。借鉴日本的经验,我国目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农业补贴必须坚持以价格支持为基础;

建设以农民的小农地权为主和适度规模经营为特色的现代农业;

消除区域性户籍障碍,将“农民工”群体逐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

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建立“大型超市—农户”直接对接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

加强对农民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改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平等义务教育权利。

“三农”工作是我国“重中之重”的定位。曾经去过日本,研究过日本在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民工”转型问题的做法,感觉其中有很多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日本属于典型的农业资源稀缺国家,在20世纪50—70年代,日本和我国现在一样面临着“三农”问题和“农民工”转型问题。但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前总统卡特访问日本时,惊讶地发出“日本为什么没有农村”的疑问,在日本每个大都市里面都看不见“农民工”独特的身影。日本是怎么解决“三农”问题及“农民工”转型的?

-日本在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做法-

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针对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特点,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有效干预,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推出后,池田内阁于1961年制定了目的为“增加从事农业者的收入,使其达到从事其他产业者的生活水平”的《农业基本法》等一系列法规,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一)通过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来提高农民收入。

《农业基本法》规定了“生产者米价”。当市场价格低于政府规定的价格水平时,通过政府采购手段来保证农户获得最低价格。日本政府规定的大米收购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更是高于美国米价的2.7倍。米价带动整个农产品价格上涨,1960—1969年,日本农产品价格上涨95%左右,而农村购入的工业品价格指数仅上涨30%左右。到了1970年,日本农业、农村、农民的基本状况发生根本性转变。农民收入的迅速提高,使得农民买得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农业的全面机械化和一般耐用消费品在农村普及,基本上是在这个时期实现的,这为工业品生产创造出了广泛的市场需求。

(二)采取差额补贴与安定基金相结合的办法,大幅提高对农业的补贴。

对农业的政府补贴从1960年的747亿日元增加到1969年的3023亿日元,10年翻了4倍多。差额补贴与安定基金是日本农业补贴的主要方式。如对大豆、油菜子、牛奶、乳制品等实行差额补贴制度,对生产者保证价格与市场购销价格的差价政府直接给予补助金;对蔬菜、鸡蛋、加工用水果等实施安定基金制度,其与差额补贴的区别在于,安定基金由政府、农户、生产者团体、畜产振兴事业集团等按一定的比例共同出资组成,当农产品价格下跌时,由安定基金支付差额部分;对肉用仔牛、仔猪采用差额补贴与安定基金相结合的支持措施。

(三)转移非农人口,推行以农民的小农地权为主的现代农业。

日本通过小农地权、农协组织与政府保护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构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三位一体”农业制度结构:通过农协将分散的小农地权组合并流动起来,推动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据统计,自1960年开始,将农户总数的60%转移到非农业方面,形成了40%农户充分就业的小土地所有制形式,农民通过出租或出售土地获得了大量的现金,切实提高农户基本收入和消费能力。

(四)发挥农协在推动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

日本农协把分散农民组织起来,以共同组织生产、进入市场为宗旨,不以盈利为目的,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日本99%以上的村民都加入了农协。日本农协的业务范围已经渗透到了日本国民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具体来说,日本农协有五个方面的职能:

一是落实农业政策,是连接政府和农民的纽带桥梁。

二是生产及购销服务职能。日本农协供给农民的生产资料占农户总购买量的74%左右,农民通过农协销售的农产品达到了农民年销售额的90%以上。

三是金融服务职能。20世纪50年代,农协系统金融机构向农业的贷款占到65%,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是技术教育培训功能。派出为数众多的“指导员”深入农家地头,介绍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是日本农协的独到做法。农协还设有专门培训教育部门,对农民进行技术和经营技能教育培训。

五是社会服务职能。日本各地的农协一般都设有医疗卫生服务部门,提供医疗保健服务,还设有文化中心和生活中心,提供农民需要的各项服务。

-日本“农民工”转型的主要做法-

20世纪70年代,日本“农民工”问题也与中国今天的情形类似,日本“农民工”进城以后,也是绝大多数从事建筑业和制造业的工作,也面临着从工资到保险与城市工待遇不平等的问题。日本用了20年时间完成了“农民工”的转型,走出了一条有别于欧美的“跳跃式转移”和“农村非农化转移”相结合的道路。

(一)实行自由往来的户籍制度。

日本的户籍制度决定了“农民工”的移动自由。在日本,不存在所谓“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问题,也没有户口本,只有所谓的“誊本”。一个人准备长期出行到外地的时候,只要把自己的“誊本”从当地政府登记迁出,再于14天之内到所到之地政府登记即可。这种自由往来的户籍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和经济发展。

(二)为“农民工”提供保障住房。

在日本的城市里面,有公营住宅、住房公团等对中低收入家庭居住进行保障住房的制度。这种住宅中有的当初就是为了接受“农民工”而兴建的,这使“农民工”安居有了保障。

(三)采取全民保险制度。

在日本,进城的“农民工”都要加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事故保险、雇用保险等。这种一视同仁的保险制度,看起来是增加企业的负担,实际上确保了企业的劳动力来源,让企业不至于出现“劳工荒”。

(四)对“农民工”子女实施平等的教育制度。

日本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转迁城市之后,必须在3天之内到当地教育委员会报到,由其安排入学。他们不存在借读和赞助入学问题,更不存在要回到当地参加高考的问题。

日本这些化解“农民工”的制度并不是在日本经济发达以后实施的,而是在日本经济起飞阶段就开始逐步实施。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资料显示,1955—1975年,日本平均每年有72.5万“农民工”进入城市,转入非农产业部门工作,“农民工”占就业总人数的64%。

找土地、发布土地信息>>>>>聚土网

微信公众号:jutucom

Tags:国是怎 解决 三农 责任编辑:我村我最帅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未来,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几件大.. [下一篇]城市繁荣怎能以损害农村为代价!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