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辟新路
本报讯 (记者 陈启劲 通讯员 苏筹)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早上,阳东县大沟镇三丫村养殖户们鱼网一撒,活蹦乱跳的对虾让他们喜笑颜开。经过简单分类打包装后,对虾迅速被装上一辆辆货车,销往市内外……近年来,阳东县积极实施水域农业开发战略,做活做大“水”文章,使“水”字号产业蓬勃发展。
低产田改造工程鼓了农民荷包
“我们农民兄弟是靠着水产养殖撑起了腰杆啊!”顺着三丫村委会书记冯春明指的方向,远处三丫村一栋栋别墅风格的农居格外显眼,一条条水泥路通到了各家各户。 以往,三丫村多以半渔农生产为主,传统的土塘养殖“四大家鱼”并没使他们富起来。在同一片土地上,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的生活也随之产生巨变。几年前,村民改造无法耕种的咸酸田、盐碱地,改为发展对虾养殖业。他们通过自己开发、合伙入股以及部分贫困农户通过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发展南美白对虾养殖。几年来,该村的对虾养殖模式已基本实现了从最初的粗放粗养向科学高位池精养模式的转变,现在,几乎所有可以开发利用的荒地、沙地都建成了高标准的虾塘,全村有对虾养殖户150户,占全村农户总数的26%,养殖面积4000多亩,是大沟镇发展对虾面积养殖规模最大的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对虾养殖专业村,村民人均收入达4780元。 阳东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卓世通告诉笔者,从2001年开始,阳东县委、县政府就把开发沿海低产咸酸田作为增创海洋渔业新优势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为使开发改造低产咸酸田工作能顺利开展,该县成立了开发低产咸酸田的领导机构,海洋与渔业部门积极协助做好每个项目的整体布局和科学规划,为养殖户提供有关信息;金融部门也加大对低产咸酸田改造项目贷款的支持;各部门尽量简化有关报批手续,全县上下紧密配合,为开发改造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2001年以来,阳东县共投入资金约1.2亿元,开发改造低产咸酸田发展精养对虾,目前,养殖面积已达2万多亩,占全县海水养殖面积的20%。 打响“阳东蚝”品牌,带富一方渔民 在发展渔业经济中,阳东县把加强养殖科技推广,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另一个轮子。 那龙河和寿长河,是阳东境内两条较大的河流,两河出海口水质肥美,富含有机物和无机盐,特别适合滤食性的蚝的生长繁育,养殖条件得天独厚。过去由于阳东养蚝绝大多数都是采用自然护养模式,技术含量低,产量不高,丰富的资源优势基本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 阳东人意识到,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才能更快地做大做强海洋渔业经济。 为此,2003年底,该县积极实施了“建设海上阳东”战略,组织海洋与渔业,水利、林业、农业等有关部门对那龙、寿长“两河”出海口海域作了详细规划,制订颁布了《阳东县海洋渔业发展规划和阳东县满载开发利用总体规划》,规划了蚝业养殖区5万多亩。同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定期对“两河”出海口海域监督检查,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养殖户,引进推广科学健康及高产高效的养殖管模式,蚝业养殖空间由沿海滩涂逐步向浅海拓展,养殖模式不断改进。大力发展桩架和浮筏吊养蚝,促进了全县养蚝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阳东蚝”迅猛发展。目前,该县养蚝面积2.5万亩。蚝产量从最初的亩产1.5吨到现在的亩产12吨;产值从最初的亩产2000多元跃升到现在的6.5万元。养蚝业成为渔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阳东蚝”养殖空间得到了拓展,阳东人又开始着手提高它的“身价”。目前,该县正与一家在建的外资水产品加工企业洽谈并达成共识,拟将“阳东蚝”加工出口,发展外向型蚝养殖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