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电白:丰收,从这里开始
2022-09-27   来源:茂名农批网  作者:soso   字体:【 】  浏览:457次   评论:0


虎头山,渔民撒出的渔网形成一个月牙形状,蔚为壮观。



新华村村民在整理挖出来的“冰淇淋”番薯。杨腾飞 摄



小良镇那庄村,农民正在农田里给水稻喷药除虫。



沙琅镇谭儒村,村民趁着烈日晒制瓜咸。



一串串弯曲圆鼓的粉蕉,是南清村村民增收的保障。杨腾飞 摄



林头镇尖角山村委会石陂岭村,采摘青木瓜的村民在林中穿梭。

今年9月23日,秋分,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9月以来,在电白大地上,伴着秋季丰收的到来,不少如画的盛景也在上演。而这些,都是电白丰收的开始。

丰收从黄岭镇南清村的山上,人们挥舞的镰刀开始。

9月初,南清村的粉蕉仍处于收获季。收割、搬运、装车……普高2.5米左右的蕉林中,一串串弯曲圆鼓的粉蕉紧挨着抱叠在蕉穗上,农户用镰刀将它们割下。

“我们用村名为它命名,称为南蕉。”南清村,村民利用水旱田、旱坡、山地种植了1000多亩南蕉。一眼望去,千亩南蕉林一片翠绿,串串南蕉掩映在“蕉海”之中。这些南蕉,每亩年收入达5400元,每年为南清村带来的总收入达500多万元。“未来会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带动村民合伙入股种植,帮助更多人致富。”南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荣晓说,村委会积极拓展“党支部+种植专业合作社+困难户”发展模式,由合作社牵头、“能人”大户带动,引导群众因地制宜种植南蕉,加快产村融合发展。

丰收从虎头山的海滩上,海面上撒开的网开始。

清晨,一轮红日从海面冉冉升起,虎头山海边人潮涌动,赶早的渔民已开始一天的劳作,他们的身影点缀在天海一色间,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拉网捕鱼是电白渔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已历经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一张大网撒下,伴随着海水的波动起伏和鱼儿的游走,渔民激动地围上去分拣网里的鱼,细碎的阳光洒在他们满是喜悦的脸上。

丰收从小良镇那庄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泛黄的齐整秧苗开始。

阡陌之间,规整的机耕道连着3000多亩高标准农田。这些高标准农田,利用光、热、水等资源效率有所提高,使原来的中低产田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产量提高15%左右,是电白区稳定粮食产量的有效保障。

水稻田里,稻穗已经泛黄,一些种得稍早的田里,稻穗已经全黄,个头也比旁边的“邻居”大了许多,沉甸甸地压弯了稻株。在阳光的照耀下,这些黄色的稻穗越发耀眼,让成片的稻田闪烁出金光。风起,一茬茬的水稻随风飘荡,颇让人心情愉悦。农民穿梭在田间,用水化开除虫的农药,在稻田上方喷出了一道道水幕。再过些天,这一季的稻谷就可以收割了。

丰收从林头镇尖角山村委会的坡上,农民挥洒的汗水开始。

9月18日,尖角山村委会石陂岭村120亩的木瓜园内,一棵棵木瓜树上挂满了硕大的果实。“今天我们要把这一卡车装满”,领头的工人情绪很高,带着十多名村民穿梭在木瓜林中,采摘、装箱,忙个不停。

“只要青色的,黄的不要。”果场正在采摘的是青木瓜,收购价为0.6元/斤。这些木瓜在完成装车后将被运到食品加工厂,加工成果条。近些年,林头镇青木瓜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已达6000亩左右,同时该镇加快推进产业链延伸,推动青木瓜原产品向加工品转化。

丰收从沙琅镇谭儒村的瓜棚上,烈日中蒸发的水分开始。

每年的春夏秋季,谭儒村的气候适宜田瓜生长,田瓜苗种下30多天便有收获。如今谭儒村有超400户村民种植田瓜,总种植面积超1000亩,已是谭儒村主要的农作物之一。

9月中旬,崔德耀家里种的4亩田瓜迎来丰收,收获田瓜近万斤。“瓜咸目前收购价3元/斤,1万斤田瓜能晒出约8000斤瓜咸。”崔德耀和妻子在家里搭好了晒制瓜咸的竹筏,这几天阳光猛烈,正好可以晒瓜咸。在谭儒村,不少村民有制作瓜咸的习惯,以土办法晒制出来的瓜咸,深受消费者欢迎。

丰收从观珠镇新华村的撂荒地,人们满脸的笑容开始。

在新华村50多亩的“冰淇淋”番薯种植基地里,2台小型机械行走在田垄之间,所到之处,翻起片片土地,一个个红皮番薯隐约可见,现场村民有的在机器后面捡拾,有的在分拣,有的在打包,一幅繁忙丰收的景象。

“这块地丢荒多年,多次试种其他粮食作物都失败了。珠海帮扶工作队多次邀请专家过来指导,才终于成功种出了番薯,虽然产量还未达预期,但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新华村党支部书记吴凤珍认为,这次丰收为村民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Tags:电白 丰收 从这里 责任编辑:soso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广东打好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组合..

最近访客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