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推动我市职业技术教育大发展述评
2006-09-16   来源:保定农批网  作者:明太鱼   字体:【 】  浏览:44次   评论:0
加快经济社会 发展的战略选择
——推动我市职业技术教育大发展述评
本报记者 杨国华

日前召开的全市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职教界热血涌动,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也大都热情迸发。这次会议,市委、市政府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职业技术教育摆上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全市职业技术教育大发展大提高。
作为欠发达地区,阳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务之急就是要全力推进工业化、加快经济发展。要实施“工业立市”等五大发展战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工业、旅游、商贸、农业等都需要大量的职业技能人才,特别是工业化的加速推进更需要大量的技工人才。当前,我市各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市工业发展和其他方面发展的一个瓶颈。据统计,我市技能人才总量为57781人,仅占职工总数的30%,而国内各大中城市技能人才平均已占职工总数的60%。根据测算,以经济年均增长11%计,今后我市每年至少要增加技能人才6500人,才能达到国内大中城市的平均水平。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就是为推进工业化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构筑强大的人力人才资源支撑。
事实上,连续多年的“技工荒”已频频敲响警钟,但劳动力市场用工矛盾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一方面企业闹“招工难”,另一方面,我市还面临巨大就业压力,每年仍有不少城镇登记的失业人口,农村还有30多万可供转移的富余劳动力。不仅如此,我市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群体中竟然有八成多没有受过任何技能培训,无一技之长、职业技能明显偏低是他们在劳动力市场难找“饭碗”的根本原因。
然而,目前我市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这几年我市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着力实现社会公平,普通高中学位紧张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缓解。而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明显不适应;布局结构仍有待完善,一些设在乡镇的职业中学难以发展壮大,民办职业教育近乎空白,全市民营企业几乎没有职工培训计划和培训机构;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欠紧密;技能人才结构层次普遍偏低,现有技能人才中的高级工、技师分别只占3.8%和0.1%。这种技能人才结构已成为我市加快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一大瓶颈。
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大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首先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发展”,应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多年来,除市本级能按照有关政策的要求,保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经费外,不少县级财政长期以来没有安排职业技术教育专项经费,即使有少量投入,也仅以临时补助的形式拨款。在当前职业教育处于“弱势”的情况下,政府更应加大投入,推动职教的大发展。各级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应各司其职,及时解决职教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公共利益下的同向合力、同声共振。
其次是行业、企业的责任。有人说,“校企合作”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关键还是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办学,通过提供场地、接受实习、参与学校建设等方式支持职校。此外,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多渠道筹措职教经费的规定,企业需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5%足额提取培训费。
再次是社会和家长的责任。长期积淀下来的“轻薄职业教育”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对职业教育发展非常不利。一方面需要政策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利好环境和氛围影响。要树立新型人才观和教育观,让社会形成共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类型不同而已;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工人的社会氛围;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和让孩子主动选择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很实用,眼下“大学生就业难,职校生却供不应求”的事实,让一门心思“攀高学历”的家长多了几分冷静,也让社会对职教的认识多了几分成熟。
作为办学机构,当然责无旁贷。职业教育发展的好坏,主要标志是学校办得如何。目前我市无论是高职还是中职,都培育发展了一批骨干学校,但总体实力还须加强。我市已经明确重点办好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阳江电大、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和市技工学校。其他职业学校也要主动获得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积极争取企业的帮助。要强化就业、服务经济、服务社会,多宣传、多展示、多联络,让用户和家长了解并认同职教。各院校要加快自身发展,扩大学校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质量、办出职教特色、提升综合实力。
Tags: 责任编辑:明太鱼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农业招商项目领跑阳西农业 [下一篇]钟毅率督查组到阳春阳西检查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