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揭开“世界屋脊”的神秘面纱
2006-11-20   来源:秦皇岛农批网  作者:噩梦之王   字体:【 】  浏览:52次   评论:0

——青藏高原迎来科学考察潮

核心提示
今年10月以来,已有3支规模较大的科学考察团进入青藏高原:
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4国科学家和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研究人员,首次联合对喜马拉雅山南北坡进行综合科学考察;
另一支由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组织的来自地学、生物学、民族学等自然与社会学科专家组,赶赴滇西北、川西南和藏东南的大香格里拉生态文化圈,进行自然与人文的综合考察;
而继我国科学家2005年首次成功穿越可可西里核心地带后,中国科学院也再次组织科考队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
近几年,地处青藏高原上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珠穆朗玛峰、可可西里、羌塘无人区等地,成为全球科考热点地区。那么,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缘何拥有如此大的科考魅力呢?

“世界屋脊”有许多未解之谜

中科院资料表明,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其平均海拔5023米、总面积为260万平方公里,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以及新疆、甘肃、四川及云南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它是地球上最年轻的高原。
8月下旬,记者在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深沟窄涧采访时,所经之处,山顶白雪皑皑,寒气袭人;河谷鲜花犹存,绿树成荫。许多村落掩映在卷天连地的原始森林中。抬眼望去,山顶白雪与浓雾结伴萦回;侧耳聆听,阵阵松涛中夹杂着鸡鸣狗叫声;漫步行走,河谷平野里成群牛马在明媚阳光下悠闲戏草。如此奇特景致,大概只有在青藏高原腹地才能见到。
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青藏高原长期少为外人所知。唐代文成公主从长安进藏,艰难跋涉3年才到达拉萨。直至上世纪初,其主体西藏高原仍被视为“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的难及之地。
庞大的青藏高原地貌极为奇特:边缘高山环绕、峡谷深切,内部山脉耸立、湖泊盆地棋布。高原上除著名的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等高大山系和包括珠穆朗玛峰在内的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外,还分布着4.6万多条冰川,其面积占亚洲山地冰川的40%。
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10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这里的水能蓄积量约占全国水能总量的44%,湖泊总面积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52%。
统计表明,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有1.3万多种,陆栖脊椎动物近1100种,均占全国物种总数的45%左右。尤其是西藏境内的生物物种极为丰富,被誉为“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因库。” 另外,它还是一个丰富的矿产“聚宝盆”。
据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刘小汉介绍,8亿年前地球上可能根本不存在亚洲这块陆地,当时,现在的北极并不在北极,青藏高原中的羌塘高原在南极,塔里木地块最古老的岩石还埋在万米深处,其地块年龄尚不可知。所以,构成后来青藏高原的几个陆地块更早以前分布在什么地方、按照什么顺序先后碰撞,又经过怎样具体的转动和漂移才走到现在的位置仍是未解之谜。
青藏高原为全球“敏感部位”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说,长期以来,青藏高原独特的地域文化令世人神往,其实它本身的构造变化和对全球的各种影响,更令科学界感到神秘。
西方科学家称“打开地球动力学的金钥匙在青藏高原”。全球独特地质、地理单元的青藏高原,不光是研究全球变化的野外实验室,还是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水塔”、亚洲和北半球大气系统的“调节器”,并孕育了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和高山生物基因库。
“这里有世界上最壮观的地理垂直立体结构,包括从寒带到热带的多种生物。更重要的是它同南北两极一样,是对全球变化反应最敏感区之一。” 姚檀栋告诉记者,青藏高原的隆升使地球大气环流系统由准天文风系转变为季风系统,直接影响到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发展格局,它的动力和热力效应使其成为亚洲和北半球大气系统的控制区。这里广阔的冰川,为古气候学和冰川学研究提供了素材。
青藏高原由东南向西北不同的气候和生态区域,孕育了地球上独特的陆地生态系统和高山生物物种基因库。因此,它成为全球变化、地球动力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冰川冻土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重点地区,是研究地球深部物质与能量交换和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理想场所。
据了解,人类对青藏高原的研究主要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起初,西方科学家在这里进行了地质、地理、气候、水文、冰川、动物、植物等方面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我国科学家也曾分别对高原植物、地理和地质进行了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家多次对青藏高原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综合性考察评价,以适应青藏高原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
1980年,由中国科学院主持召开的青藏高原国际研讨会。20年前,以国家攀登计划等为代表的大型科研项目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青藏高原科学研究水平,并提出了“由面上考察向定位研究移转、由静态研究向动态研究转移、由现象研究向机理研究转移”的战略目标。在地球动力学、高原大气科学、高原环境变化、生态系统演变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了中法喜马拉雅联合考察、中日西昆仑山冰川联合考察、中德青藏高原冰川考察、中英青藏高原综合地质考察、中美青藏高原热量平衡科学考察等数十项国际合作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姚檀栋说:“目前我国对青藏高原大规模系统研究,是顺应研究历史发展进程和促进未来科学研究发展的必要举措。研究所将对青藏高原重大科学问题进行综合集成和大跨度多学科交叉研究。”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正在青藏高原腹地建立东、西、南、北、中5个基本观测基地。通过野外研究监测和室内分析,提取科学数据,揭示这一区域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将有利于国家西部大开发工程的深入实施。
研究“地球第三极”成果丰硕

专家认为,彻底弄清青藏高原构建过程,研究其地质环境、大气环流、生态系统等,将揭示出地球的许多奥秘,对人类生存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姚檀栋介绍,我国对青藏高原的研究,由过去分门类、分阶段、分散性研究进入了量化研究、综合研究、集成研究的新阶段。据了解,近两年科学家对青藏高原的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
——我国冰川研究成果受到联合国环境机构高度关注。不久前公布的2004-2005年《联合国环境计划年度报告》中,以姚檀栋为首席专家的中国科学家关于冰川的科研成果备受关注,被列入正文和参考文献部分。这不仅证明我国青藏高原研究的国际水平,也充分说明了这一区域在全球环境中的重要地位。
姚檀栋等中国科学家发现,分布于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高亚洲地区冰川,受全球变暖影响,正发生全面退缩,年融水量相当于黄河的年径流总量,成为中国西北地区主要水资源,但也导致下游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爆发。如果这种巨额透支长期持续下去,则会导致西北地区一些河流干涸,最终将使大量绿洲消失。
——中国科学院确立未来5年对青藏高原的重点科研计划。这批重点科研计划,包括对青藏高原形成的背景、过程、机制与成矿效应,极端环境下的生命适应机制与潜在应用,高原隆起过程引起的全球与区域环境效应,现代地表过程与生态系统,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5个方面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在青藏高原广阔牧场加大开发利用程度的背景下,如何科学计算高原草场的承载能力、保证农业发展的同时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被列为重点课题。
可可西里综合科考队队长、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丁林日前对新华社记者说,他们发现青藏高原核心地区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发育着一个2500公里长,相对高差1000米、宽度约100公里的亚洲大陆分水岭。在它以北的河流汇入太平洋,以南的流入印度洋。据估计,它可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岩石圈深部的汇聚地区。此次主要是考察它的地质形成机理和对我国乃至世界气候的影响。
据了解,自从2003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成立以来,我国科学家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关于青藏高原研究成果的论文130余篇;而被列为国家973科研计划的“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对策”项目,已确立了青藏高原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的形成过程、过去环境变化的时空特征、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六大课题。
专家表示,围绕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及其对亚洲和北半球气候环境影响这一核心科学问题,进行国际前沿科学研究,可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供诸多服务。
(据新华社供稿 记者/贾立君)

Tags:揭开 责任编辑:噩梦之王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阳春特色农业总产值超10亿 [下一篇]提高警惕预防冬季苯中毒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