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更新天地宽 ——中交四航局驻阳西河垌村工作组纪事
陈永是阳西县儒洞镇河垌村特困户,最近,他大女儿从省机械技工学校写回来的一封信,让他决定将小女儿也送到广州读书。原本认为女孩读书无用,打算让两个女儿只读到初中毕业的陈永,这一下子就成了村里的新闻人物。 村党支部的李书记说:“陈永只是驻村干部抓全村人观念转变见成效的一个典型。”驻河垌村工作队林队长解释说:“绝不能把驻村工作简单理解成给钱给物搞扶贫,而必须更新村民的观念,拓宽村民的思路。” 村干部学会了无地生财 河垌村没有集体土地,一直都是集体经济的空壳村。村干部因此丧失信心,村民也觉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必埋怨村干部。 驻村干部说,对于像河垌这种集体经济空壳村,必须从村里的领头人入手,抓观念转变,发展一批长流水的集体经济项目。他们一面反复组织群众开会讨论,破除他们甘于贫穷的思想,群众敢于致富、急于致富的心态一形成,对村集体经济就有了要求,村干部也有了外在的压力。另一方面,他们把村里30多名干部党员组织到边海、红光等自力更生奔富路的先进村参观。村干部慢慢开始“蠢蠢欲动”,在发展集体经济上打起了主意。 林队长说,最让他高兴的是,一贫如洗的河垌村,今年的集体经济收入将超过3万元,其中不少新发展项目都是由村干部自己策划的:争取珠三角耕地易地保护开发指标,开发无主荒山240亩,再引进外地资金种植高附加值农作物;用驻村单位支持的6万元,与养殖大户合股办三鸟养殖场;利用驻村单位帮扶资金再加借款3万元,购买大型泥头车,出租给四航局工地;发动村民种植甘蔗,再引进企业办起甘蔗加工厂…… 学生娃是河垌村的希望 陈小放是河垌村小学四年级的男生,“长大后比爸妈养更多更肥的猪”曾经是他的理想。当他去阳西县城走过两回亲戚后,他的理想就变成了要把他爸那辆自行车换成摩托车。暑假期间,他被中交四航局选优免费安排到广州一日游,并到该局一位职工家里住了一晚,与这家的小学生结成了朋友。自那以后,他就暗下决心:要努力学习,长大了开着四个轮的小车把爸妈都接到广州住别墅。 如今,河垌村里有梦想的人远不止陈小放一个。该局进驻河垌后,第一件事就是帮26名特困学生交学费,实现了全村没有辍学儿童的目标,政府减免学费后,他们又把帮扶款改成奖教、奖学金。该局领导明确要求,在局安排的帮扶资金中,用于教育的必须占到五成以上。 该小学的教导主任陈马围说,中港四航局已经给小学捐了3台电脑,资助了33名贫困学生,对每个班前三名学生进行了奖励,新建了小学厕所、围墙、宣传栏、水泥乒乓球台、篮球场。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最近儒洞镇对二年级数学和五年级语文进行抽查考试时,这两个年级都获得了全镇第二名的好成绩,而以往一般排在第八名左右的位置。 立体帮扶 不遗余力 学生毕业后只能卖苦力,让读书无用论在村民中十分流行。驻村干部通过争取该局的支持,在帮扶学生的同时,又为初高中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操起了心。他们把村里84名初中毕业生组织到省技工学校免费就读,毕业后安排到广州国光电器公司从事技术工作。前不久,又把村里6名高中毕业生招进该局,在培训后安排当塔吊车司机,这些人的月平均工资已经达到2500元。这6人当中的许永清,月收入更是达到了3000多元,成了家中的经济支柱。 除了读书无用论,村民中还流行种田亏本的观点。按照该局领导的设想,河垌村今后大部分人要脱离农业,一小部分人留在村里搞效益农业、规模农业,到那时,种田肯定不会亏本了。为此,他们在改善农田水利设施上下足了功夫:在去年投入资金10万元建造1座深水桥、扩建村道500米的基础上,今年又投入资金3万元,对河洞村民小组3公里的主干道进行扩建。继去年投入资金7万元,修复大路下陂之后,今年又投入20万元,建设红坎陂水利工程,两大工程一举解决群众1200亩农田用水问题。还投资3万元建设的东风村饮水工程解决了400多人饮水难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