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圭岗镇大力发展柑桔生产启示录
2006-12-21   来源:铁岭农批网  作者:mhmee   字体:【 】  浏览:62次   评论:0

选准路子 后来居上

——圭岗镇大力发展柑桔生产启示录

初冬时节,在阳春市圭岗镇的山山水水间穿行,那漫山遍野金黄与翠绿相映衬的座座果园定会令你心醉不已!一车车柑桔销往国内多个省市乃至东南亚地区,村民们兴奋地谈着柑桔,想着柑桔,一股波澜壮阔的柑桔产业潮正在这里涌动。

圭岗镇领导介绍,目前全镇柑桔面积已达8万亩,人均1.5亩,已挂果的5万多亩,预计今年总产值3.2亿元,单项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不少自然村人均收入甚至高达1万元。柑桔,已经真正成了圭岗人的“摇钱树”。
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区镇,摇身变为全省种植面积最大的柑桔专业镇,闯出了一条靠山吃山、靠山致富的好路子。那么,圭岗镇柑桔产业发展的蓝图是怎样绘就的呢?

坚定思路,把发展以柑桔为龙头的水果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并坚持换届换人不换思路

圭岗镇村民以前靠传统的耕作模式维持生计:水田种水稻,山地种杉木,村民的生活一度贫困。山区的出路在何方?
山区群众要脱贫致富,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的圭岗镇领导就意识到,全镇水田面积仅2.1万亩,山地面积却有54万亩,其中25度坡度以下山坡地16万亩,发展水果种植业有优势。1998年,时任镇委书记的刘文羡经过一番调查分析,明确提出全镇要大力发展以柑桔为龙头的水果产业,以此作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

但现实的情况是,九十年代农产品价格一度回落,增产不增收,农民的心态十分矛盾。一些村民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只是在房前屋后栽一点,边角地里“插”一点,只图“嘴里甜”,不求“钱袋子满”。因此,对大规模种植柑桔态度谨慎,热情不高。当地党委、政府便把转变农民观念,消除农民疑虑,摆在调整产业结构的首位。

圭岗镇的破题之笔是加快山地开发,推动柑桔种植规模化。镇领导带头上山炼山,干部职工带头租地办果园,镇政府还出台了为贫困户无偿提供果苗和技术指导等优惠政策。这一系列举措,激发了圭岗人开发山地种柑桔的热情,柑桔规模发展的春天如期而至。2000年-2002年,全镇新种柑桔近3万亩。全镇党员还带头帮扶困难群众办果园。据统计,几年来党员帮扶困难群众达1300多户,种果近7000亩,目前已脱贫的有700多户。

选准路子不容易,坚持走下去更难。尽管换届又换人,中间也碰到许多困难,但8年来圭岗镇坚持做到“换届换人不换发展思路”,全镇柑桔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如今已占阳春柑桔种植总面积的一半。因此,很多村民认为,圭岗的柑桔生产能有今天的规模,与几届领导坚持发展思路不改变有很大的关系。


以典型引路,“大河村”效应在全镇显现,家家户户大种柑桔走上致富路

“今年天公作美,加上桔子价格高,我的10亩柑桔少说也能卖四五万元。”圭岗镇那垌村委会上寨自然村一位果农告诉记者,全村25户都种柑桔,山上山下只要有空地,都被栽上了桔树。村长赖林森说,今年全村人均种桔收入近6000元,但在圭岗,这只能算中等水平。
如今,圭岗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植柑桔。问及圭岗人为何对种柑桔如此热情,很多村民会提到圭岗的首富村——大河村。正是由于它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全镇农民的种桔热情。
大河,是圭岗最偏辟的山村之一,曾是出名的贫困村。共有16条自然村,280多户,1000多人,人均5分耕地10亩山。早在八十年代,部分村民就开始试种柑桔,获得成功。村党支部书记陈庆东自己种果致富后,为了带动全村人种果,他把自己的150多亩果园办成“党员果园”,经常邀请群众现场参观、传授经验、讲解技术。村民看到种果比种水稻杉木更划算,纷纷改种柑桔,逐步走上了致富路,盖起了新楼房。到了九十年代末,全村人均收入接近1万元。大河人靠种桔致富的消息不胫而走,各村自发到大河参观取经的人络绎不绝。镇委镇政府不失时机地发出学习大河村大种柑桔的号召,使开山种果成了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短短几年时间,种果的热潮便涌向全镇的村村寨寨。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河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柑桔第一村”。目前,全村柑桔面积已达4000多亩,今年总产值可望达1200多万元,人均单项收入12000多元。陈庆东全家6口人,种果150亩,年收入40万元。全村种果收入超过10万元以上的已有70多户。村民购回摩托车300多辆,有的还买了货车,八成村民已到圭岗、合水圩镇甚至春城建房,白天在果园干活,晚上回城镇里生活。
尝到种果甜头的大河人,近年把目光投向了山外,很多村民到阳春的其他乡镇租地种柑桔。村里种果的带头人陈庆东也不例外。他认为,大河人种柑桔较早,种植技术较高,但很多桔树面临老化,要到其他乡镇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据不完全统计,大河村民外出种桔的面积已达2000多亩。
政府不做“甩手掌柜”,强化服务,优化环境,使柑桔货畅其流实现增产增收
村民在开发柑桔的舞台上唱起了主角,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可以做“甩手掌柜”、无所作为了。他们把工作的着力点又转移到优化环境,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上来。镇里争取银信部门支持,为部分果农解决了启动资金的问题;水果办和农业技术推广站9名技术人员,也经常下乡为果农解决技术难题。
圭岗山多,以往由于道路崎岖不平,当群众将柑桔运到果商的收购点时,常常是“瓜果破了皮,百姓落了泪”。镇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积极争取交通部门的支持,奋力打好村村通水泥路攻坚战。至去年底,该镇22个行政村全部修好水泥路,使5万多名村民彻底告别了“行路难”,柑桔每公斤卖价比过去提高了几毛钱。果农也以此为契机,继续扩大柑桔种植规模,仅那柳村就扩种了2000多亩。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最大的特征就是出现买方市场,许多产品特别是农产品存在着“卖难”的问题。而在全年柑桔产量高达10万吨的圭岗镇,却很难找到“卖难”的痕迹。在该镇马催村,记者看到近10个大大小小的柑桔收购点好不热闹,果农手中的柑桔经过分拣等环节,很快送到外地批发商的大货车上。镇领导介绍,类似这样的收购点在圭岗有上百个。来自福建的果商告诉记者:“圭岗的柑桔产量高,品质好,价钱合理,拉一车回去就能赚几千元。”
热闹的收购场面和果商的话道出了圭岗果农卖果不难的“秘诀”:品牌战略和销售网络。
一些农产品“卖难”,根本原因就是知名度不高、档次低下。阳春的领导站得高,较早意识到这个问题,想方设法打响马水桔这个品牌。这两年,阳春被评为“中国马水桔之乡”,马水桔声名鹊起。阳春市委书记周乐荣、市长敖广恩还亲自率队到北京、上海举办马水桔推介会,马水桔的知名度日增。2003年起,阳春市连续举办了三届马水桔推介会,阳春农业部门和圭岗镇还完善柑桔批发市场,不定期召集流通大户和中介人员交流信息,共同搭建柑桔销售大舞台,使柑桔销售通畅。阳春马水桔约四成产自圭岗,品牌打响了,销售网络编织好了,当地果农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品牌效应使外地客商慕名而来,圭岗柑桔远销国内外市场。
镇委书记吴茂仁告诉记者,圭岗镇的柑桔种植已成规模,今后要继续抓好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培育龙头企业,推动柑桔产业实现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产品优质化。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圭岗柑桔挂果面积仅六成,预计再过三五年,随着挂果面积的增加,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的目标可望实现。

Tags: 责任编辑:mhmee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专家建议:未来中小企业投资应紧.. [下一篇]提高警惕预防冬季苯中毒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