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自身优势 致力技术扶贫 ——省农科院驻阳东红丰镇钓月村工作组纪事 本报记者 张志清 通讯员 李孔文
深度的近视眼镜,瘦削的“苗条”身材,让省农科院驻阳东县红丰镇钓月村工作组的黄少华——一位植物保护专家显得特别文气,记者与他一握手,却感到他的双手就像老农民的一样布满厚厚的老茧。 “村里做农活的都是文化水平较低的老人和妇女,不反复动手示范,好多技术他们都学不到。”他解释说,农科院的优势是拥有不少适合农村的实用技术,所以,他们驻村工作的特色就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提高村民的农业生产水平。 村民试种良种马铃薯尝到甜头 钓月村距市区和阳东县城虽然不远,却并不靠近交通要道,青壮年劳力都习惯早出晚归到城里打工,家里的农活全部由老人和妇女包办,春种、夏种随意而为,冬种根本不种,一年能收多少算多少。
冯伯夫妻俩都是60多岁的人了,去年冬天,他们拿出4亩田种上了由驻村干部引种的优质马铃薯,结果,他们仅此一项就增收1万多元。像他们这样尝试冬种马铃薯的农户有28户,种植面积达到60亩,平均亩产1750公斤。 明显的增收效果,让村干部和村民都尝到了甜头,他们决定在今年冬种时大干一场。可是,不少村民却遇上了买不起种子的问题。农科院决定把每公斤2.8元调进的种子以2元整的价格交给农户,为此,农科院一下子补贴了3万元的种子钱,使全村冬种马铃薯面积增加到170亩。冯伯更是把他家仅有的5亩地全都种上了马铃薯。他说:“驻村工作组来了,既有吃有穿又有钱花。” 继去年引种4亩“秋优998”水稻获得成功后,今年全村种植这种水稻的面积达到100多亩。村民的热情源于30%的增产效果。村干部都说,激发村民热情的力量还是驻村干部的亲手示范。起初,不少村民曾对驻村干部说:“我种了几十年地,还用你们这些书生教?”也难怪,驻村干部黄少华手上会磨起的茧。 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 钓月村没有交通区位优势,更没有土地资源,连村委会办公楼占用的地皮都不是集体的,也没有任何种养项目。村集体的经济收入不稳定。 去年冬,驻村干部引进惠州九华公司与农户签订了按每公斤0.35元收购马铃薯的合同,与村集体则签订了按每公斤付0.1元收购费的合同。从此,钓月村有了稳定的集体收入来源。今年春,村集体就因此收入了0.76万元。 利用拥有众多科研产品的优势,省农科院投资4.3万元在村头办起了农业科技产品展销部,开业第一个月,该院捐赠的物资卖得2万元,全部交给钓月村作集体收入,今后,门店每年的1万元承包费就是村集体的一笔稳定收入来源。9月10日,他们又与阳东县农业局在市区二环北路合作开办了“广东省农科院健康食品(阳江地区)经销部”,经营他们生产的桑果酒、桑果汁、灵芝、虫草等特色产品。为此省农科院投入了4.9万元,钓月村今后每年将获得2万元的集体收入。 件件实事惠及村民 村民们说,驻村干部特别细心,他们把每一个村民的冷暖都放心上。逢年过节,他们挨家挨户地走访慰问特困户;今年“三八”妇女节,他们筹集1000元经费组织妇女拔河比赛;“六一”儿童节,他们又资助500元,给小学举办野炊活动;7月1日,村里65岁以上的老党员都收到了他们送来的200元慰问金和慰问品;9月10日教师节,驻村干部又对教师进行了慰问。 村干部说,驻村干部还做几件大事:筹集16.3万元建好1.5公里硬底化公路;出资3000元疏通了淤积多年的水渠并亲自参加劳动;出资4万元维修危旧办公楼还买来了1万元的崭新办公桌;当在钓月村租地种菜的外地菜农遭受暴雨和台风袭击时,驻村干部及时伸出援手。 村小学老师认为,驻村干部最关心的还是教育。学校的水泥篮球场、篮球架,新的厕所,新的乒乓球台,教室里崭新的课桌、板凳和电风扇,这些都是因为驻村干部出钱出力才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