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坚持以人为本 造福广大百姓
2007-01-14   来源:嘉兴农批网  作者:mina   字体:【 】  浏览:55次   评论:0
——迎接市第五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二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的近3年间,是阳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和谐发展取得硕果最丰的3年,更是百姓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最多的3年。从城市到乡村、从物质到精神,人们感受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分享着和谐文明阳江甘甜的果实。
“民心工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事实上,尽管阳江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但还只是个保吃饭的财政,加之社会事业建设的历史基础比较差,大搞社会事业这样的“软工程”困难重重。但是,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于是,在一个个经济建设的项目入驻阳江的同时,一个个提高百姓生活水平,改善百姓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民心工程”,在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体的渴望目光中,付诸实施了。
过去3年,市政府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城市建设,新区规划建设了三环路、西平路、新江北路、石湾路、体育路、安宁路等20多条主次干道,初步构筑了中等城市的道路骨架。市人民广场已于2004年竣工投入使用,文化广场则在2005年春节部分投入使用,如今,市区广场面积达到30多万平方米,满足了市民休闲娱乐的活动需求。这些大手笔民心工程深受市民赞赏。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保障体系也不断完善,养老、失业、生育、医疗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增长较快,去年全市达71.2万人,比上年底增加3万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已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这3年,类似的惠民政策措施还有很多,取消农业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等,经济发展了,收入增加了,自然促使3年来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升:从千元、万元级的家电消费转移到万元、十万元级的住房、汽车消费,过去一个小区就几辆小车,现在很多小区里的私家车都停不下了。其实,从城市到乡村,社会发展的“民心工程”远不止这些。我市镇通建制村公路硬底化进度在全省名列前茅,近160万农民群众基本告别行路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也使越来越多边远山区的百姓看上了电视。正是有了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进,有了全市260万人民的共同践行,才有这一项项“民心工程”。
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逐步破解
和谐是民生之本。上得起学,看得起病,找到“饭碗”,经济、社会事业的同步发展,是百姓的共同心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成为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的德政工程,折射出市委、市政府追求社会公平的执政理想。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城乡、区域的均衡、和谐发展的一个佐证。近3年来,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在我市得到提升,每年教育投入占全市财政支出的四分之一,改造、新建、扩建学校300多所,做好中小学资源整合,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差距,着力体现教育公平。从去年起,又建立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市农村中小学生享受到了全部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的实惠,“普九”教育得到巩固提高。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加快,阳东广雅中学建成招生,阳江一中、阳春一中顺利通过了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导验收,阳春一中新建高中部正加紧建设。全市普通高中学位比上年增加6195个,增长14.9%。每万人口普通高中在校生达179人,在全省排名第14位。职业技术教育突破性发展,市技工学校新校区建成招生,在校生增加到3000多人。
※page※

“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这是卫生事业发展的目标之一。过去5年,我市共筹集近8000万元投入到农村卫生机构房屋改造及新购医疗设备,为基层卫生院培养了914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去年全市有111.7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农业人口的64%,覆盖率由2003年的28%提高到6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县级统筹,农民看病价格降低了,医疗服务质量上了水平,许多勉强维生或濒临倒闭的乡镇医院焕发了生机。此外,市区几家大医院和各县(市、区)综合医院也纷纷加大投入,群众看病就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1月,总投资超过3000万元的市疾控中心暨卫生监督所综合大楼建成使用,标志着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事业迈上了新台阶。
劳动保障部门着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不断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2004年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9.6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下。劳动者的技能素质结构得到改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进一步提高。我市还建立联合执法检查和劳资纠纷突发事件联动处理机制。仅去年全市劳动监察机构就为2100名劳动者追回欠薪220万元,责令补签或续签劳动合同1.2万人次。目前,全市国有、集体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100%,私营个体企业达71%。
共享文明阳江的甘甜果实
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刀剪之都……这是张扬的阳江。
中华诗词之市、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广东音乐之乡……这是内敛的阳江。
在张扬与内敛之间,阳江和谐地互动着。如果说全国双拥模范城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老百姓感受到的一丝一缕的律动,则充分展示着这座城市的文明的气度。
文明是立市之本,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推进文化名城建设。近年来,我市全力打造十个文化名馆、十个特色文化站、十条文化生态村、十个文化名景、十个文化产业品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这一世界级文化品牌建设正顺利推进,新的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馆的主体工程竣工,正在进行内部布展。“中华诗词之市”、“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等一批文化称号先后落后阳江,先进漠阳文化得到了弘扬。修复关山月故居、冯盎将军墓工程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
同时,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办会、办节、办赛来吸引市民群众参与。漠阳党旗红万众歌会、阳江原创歌曲歌唱大赛、首届南海(阳江)咸水歌歌会,唱出了对党的深情,对故土的眷恋,均办成了提高我市文化影响力的实践活动。去年,阳江原唱歌曲专辑《依依故里》成功发行,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不久前,阳江被授予“广东音乐之乡”称号。去年,一支名为“保持先进性,建设新农村”的说唱演出队深入基层边远乡村演出,历时3个月演出近百场。
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百姓还近距离地享受到观赏国家级大型文艺演出和体育赛事,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栏目组走进阳春演出,吸引1万多市民冒着风雨欣赏;东亚男篮锦标赛、世界华人风筝赛暨第六届中国(阳江)国际风筝会、省青少年帆板赛等一系列赛事的成功承办,让市民群众过足眼瘾。更为可喜的是,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被点燃了。广场、体育中心、公园等重点场所,成了群众文化的舞台,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和娱乐健身队伍达数十支。全市以市区、街道、社区、单位、家庭为骨干的群众体育网络体系不断完善,体育人口数已达40%以上。群众性文艺活动的肥沃土壤,还催生出了一批绚丽的文艺精品。
Tags:广大百 责任编辑:mina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中共阳江市第五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 [下一篇]科技花开满园香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