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人在广州 宣传文化园地的辛勤耕耘者 ——访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张小军
走进张小军副主席的办公室,他正埋头创作。听说从家乡来了客人,连忙离坐和我们握手。天花板吊得很低,他高大的体形更显魁梧。 “我原来高一米八三。现在萎缩了,只有一米八二。其实,在广州工作的乡亲中,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关则文和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农村农业委员会副主任何开波也是高个子。”幽默的几句话,消除了我们的紧张心情。
家乡度过快乐的童年:美术小组3年学习,为以后的业余爱好打下基础
张小军与新中国同龄,老家在阳江农村。八九岁时,迁住阳江县城。时隔半个世纪,童年在农村的生活经历,张小军仍然记忆深刻。他回忆,那时自家房屋周边种有二三十颗龙眼树,辟有菜园子,不远处是条河,河水清澈,张小军常在夏天和同伴们下河游泳、钓鱼。言谈之间,透出对故乡、对儿时伙伴的深切怀念。 1963年,张小军考入阳江一中初中班。当时,学校书香味浓厚,组建了各种兴趣小组。张小军加入了美术小组,每天下午第四节课,就和组员一起学习绘画。这3年的美术兴趣学习和读中专时的学习经历,为他以后形成业余爱好打下了基础。这些技能,在他担任刊物编辑时得到了充分发挥。
受命主编《文明导报》:4年间,发行量由3.5万份飚升到14万份
1968年,张小军从省机械学校中专毕业后,分配到韶关矿山机械厂当车工班长,后被评为韶关市五好标兵班长,全省工农群众学哲学、用哲学积极分子。1971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张小军调入省宣传系统。1985年,张小军本科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采访中意外得知,张小军还是一个“老报人”。1989年起,他担任省政研会主办的《政工参考》主编。1991年11月,他奉命担任《文明导报》主编。 当时的《文明导报》,发行量多年在两三万份左右徘徊。任主编后,张小军一手抓人才引进,提升办报水平;一手亲力亲为,带领团队分赴各地市抓发行,很快就扭转了局面。上任的第二年,《文明导报》发行量升至7万份,1993年突破10万份,1994年达到11万份,1995年近14万份。
省文联楼里的大忙人:倾情投入传统文化的挖掘抢救和保护
在广州市天河北龙口西路的省文联大楼里,张小军是个大忙人。他于1995年下半年调任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工作量最大的时候,张小军分管省文联五个协会,主持《文化参考报》的工作,并兼任省当代文艺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多年来,张小军协助配合省文联主要领导,为省文联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张小军尊重老年艺术家,向他们虚心学习,也注意培养一批中青年文艺家。张小军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抢救和保护不遗余力,更为领导和同事所称道。他还经常组织艺术家深入生活进行采风,进企业、下农村感受改革开放风气,扩大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省文联的影响力逐步增强。 担任省文学艺术界领导的同时,张小军勤于著述。1997年起,张小军参与编撰国家重大社科研究项目《民歌集成》、《器乐曲集成》、《曲艺音乐集成》、《曲艺志》等四套文艺集成志书(广东卷),任组织领导工作。最近,张小军主编了一套广东当代文艺名人丛书,第一期的《林墉传》和《刘斯奋传》已经出版。 张小军副主席在美术、书法创作领域均有涉足,还是一名摄影“发烧友”。临行前,他送给我们每人一帧小年历,里面是他早些年到西藏采风时拍摄的摄影作品。透过这些画面精美、民俗味十足的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镜头后拍摄者的那双敏锐的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