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我市“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报道之二
2007-01-25   来源:阜阳农批网  作者:高富帅   字体:【 】  浏览:45次   评论:0

理思路抓经济促发展
——我市“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蔡成学 通讯员 许伟东

阳春市岗美镇黄村村民有种桑养蚕的传统,但因为蚕苗培育较难,产量一直徘徊不前。市大河水库管理局驻村工作组进驻后,筹资16万元,兴建了600平方米的蚕茧公育室,解决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项”问题,蚕桑面积一下子增加了500多亩,村民高兴地说:“工作组是上级党委政府送来的菩萨呀!”
我市第二批驻村工作开展以来,驻村干部将发展农村经济作为突破口,采取“造血”、“输血”多种办法,帮助驻点村理清思路,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一年来,共投入资金4283万元,发展集体经济项目754个,村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壮大,群众经济收入进一步增加。

理清思路 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我市第二批“十百千万”驻村干部进驻后,积极帮助驻点村理清发展思路,增强了驻点村经济发展后劲。
龙津社区是江城的旧城区,受交通和地理位置等条件的制约,发展经济路子不宽、方法不多。市统计局驻村工作组进驻后,深入社区走访群众,开展调研,并与班子成员共同研究,形成了“抓好传统手工制作业,做好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思路,目前该社区风筝、漆器传统特色手工制作和养老托幼、家教服务、教育培训、人才中介、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社区服务项目逐渐起步。 市民政局驻海陵镇雪流村工作组则因地制宜,帮助驻点村确定了“发挥靠近沿海、圩镇的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品养殖业和蔬菜种植业;种植速生丰产林。”目前全市700多个村委会(社区)根据当地实际,初步形成了可行的发展思路,驻点村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输血造血 多管齐下帮民致富


发展经济是驻村工作的第一要务。一年来,全市驻村干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扶持上马经济项目,帮助驻点村建起“造血”功能的项目,经过驻村工作组的帮扶,全市有61个驻点村集体经济超过3万元。
江城区平冈镇河东西村就是受益的农村之一。一直以来,河东西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年收入3200元。市房产管理局驻村工作组进驻后,积极争取派出单位领导支持,投入资金32万元,在平冈墟购买了600平方米的旧房屋,改建后出租,租金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河西东村集体经济增加了10倍,一举摘除了贫困村的帽子。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驻阳春市河口镇河口村工作组,了解到五彩薯销路不错的信息后,出资购买了7亩五彩薯苗分给村民种植,增加收入。
市规划局驻阳春市三甲镇三圩村工作组驻村期间,以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作为村民增收的前提,邀请了华南农业大学专家到村传授养蚕知识,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还增强村民种桑养蚕的信心,全村蚕桑种植面积增加到400多亩,农村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一年来,全市驻村工作组共举办实用技术培训与咨询活动2811次,开展送农资、送技术、送政策、送信息等下乡活动2700多场次。不少群众还在工作组的帮助下,参加生产技术夜校、劳动技能培训班,了解了农业市场动向,掌握技术和信息,成为村里致富能力强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经济能人。

夯实基础 推动经济全面发展

去年春耕前,阳春市石望镇石望村1000多名村民心急如焚。春耕日子一天一天地临近,可龙岗片569亩水田却滴水不见。市商贸资产公司驻村干部知道情况后,沿3公里长的水渠进行调查。找到因年久失修,水渠严重阻塞的根源后,一方面向派出单位汇报,争取建设资金1万元;一方面发动村里党员、群众捐资1.4万元。经过一个月的苦战,长长的水渠载着清清的渠水一路涌流,流到石望村和竹步村659多亩田地里,流进了数千名村民的心,群众说:“如果没有驻村干部及时想办法,今年的春耕就‘泡汤’了。
“行路难”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阳春市合水镇军迳村周边4公里长的道路,沿途有蔬菜、蚕桑、柑桔等经济作物1000多亩,由于该路段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农户吃尽了苦头。市畜牧局驻村工作组进驻后,积极发动群众及外出老板捐资23万元,同时想方设法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建成了造价70万元的水泥路,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路好走了,菜好卖了,村民脸上也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第二批驻村干部把改善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来抓,一年来共修缮水渠586公里,建成“村村通”水泥路1640.7公里,解决数万亩望天田用水难,使500多条行政村提前一年全面实现村村通水泥路,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Tags:我市 十百 千万 干部下 农村报 责任编辑:高富帅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岗侨区:发展城郊经济 推动新农村.. [下一篇]记阳东那龙镇种田大户李学胜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