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阳东擂响新农村建设战鼓
2007-02-28   来源:哈密农批网  作者:萌萌女   字体:【 】  浏览:59次   评论:0

从发展生产及完善保障制度入手
去年以来,阳东县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实施”的原则,突出发展农村经济,广辟农村增收渠道,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包括平地村、塘寮村等在内的一批条件较好的村被建成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农村。阳东县新农村建设的战鼓已经擂响。
■ 强化产业支撑

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想方设法调整农业结构,向农业产业化要效益。阳东县委、县政府认准这一点,用抓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谋划农村经济,以品牌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为发展方向,不断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合理构建农业发展布局。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调“种”为“养”,加快发展畜牧水产业。调“粮”为“经”,大力培育能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重点培育和引进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千方百计做大做强农业优势产业,有效推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目前,阳东县已形成双肩玉荷包、大八益智、黄鬃鹅、尖山蟹等一批久负盛名的名优特色农产品。但这显然还不够。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该县还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形成以水产、水果、水稻、畜牧、蔬菜“三水一牧一菜”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全力打响“中国双肩玉荷包荔枝之乡”、“中国果用益智之乡”品牌,全面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阳东县还不断加快北惯、合山、新洲、塘坪等镇养猪基地建设。做大做优大沟、雅韶、东平等镇水产养殖业,扩大水产品出口。抓好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引进培育一批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 拓展增收空间

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只有农民掌握了科学技术,才能实现可持续增收,从而振兴农村经济。为此,阳东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全面推广和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和绿色农业,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阳东县按照“培训跟着产业走、课堂建在基地上”的培训思路,让农民在实践中掌握种植技能,为农民送上发家致富的“营养套餐”,使技能培训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助推器”。同时,还注重加强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农村科技星火带头人、农民经济能人的培养,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引导他们树立“致富光荣、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更光荣”的观念,辐射带动那些想富不会富的农民走出家门,不断谋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发展。
在发展劳务经济上,不断提高劳务输出质量。通过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协调,树立增收必先“扶智”理念,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搭建科技信息服务网,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服务。
■ 夯实保障机制

建设新农村,其目的是让农民得到实惠,让农民群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衣食无忧、安居乐业。
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阳东县重点加强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例如建设村文化活动室,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村级灯光球场和舞台等。
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07年,全县共有28.9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3.8%,已全面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阳东县还加大投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补助、灾民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使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实现农村贫困残疾人居住无危房。

上图:塘寮村新貌。(陈军 摄)

Tags:东擂响 农村建 责任编辑:萌萌女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农业普查进入数据处理阶段 [下一篇]陈小川林少春等市领导上门向老同..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