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j1217a201 ——记岗侨山区护林人陈通德
本报记者/梁宗具 通讯员/黄刘生 林华春
30多年来,岗侨区护林人陈通德始终默默无闻地扎根山区,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有人劝我离开这里,也有人说我傻,说我憨,但我却舍不得这片朝夕相处的山林。”陈通德如是说。 从会计知青到护林员 已届59岁高龄的陈通德现在是岗美华侨农场最偏远山区队的一名护林员。1970年,曾当会计的他与同乡300多名青年一起响应国家号召,从家乡汕头澄海来到当时荆棘丛生又热火朝天的岗美华侨农场,开始了他人生的垦殖事业。 当时,岗美华侨农场的归难侨多数是从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回来的,对祖国的农业耕作甚为陌生。陈通德等300人被分到农场16个粮队、8个开荒队,成了岗美华侨农场名符其实的“开荒牛”和农业生产技术骨干。 起初,陈通德干的是种水稻的活儿。种了一年半水稻后,根据工作需要,他开始上山种杉木。等杉树苗长大,他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农场16队的护林员。由于他当过会计,他还负责木材出山时企的验收、检测和监管工作。 尽忠职守默默奉献 当护林员后,陈通德每天便携带着一把镰刀、一条木棍巡山护林,肩护着防盗和防山火的重任,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在他负责看管的山林里,哪里有什么林木,什么时期栽种的,他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多年来,在他的辛勤看护下,他所管辖的山林没有发生过一宗山火和偷盗事件。 对于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来说,看护山林是一份有利可图的工作。然而,在陈通德看护山林的几十年时间里,他从未私自采伐过一棵树木换取钱财。据熟悉他的同事介绍,在他监管木材出山期间,曾经有多位老板打他的主意。但是,当这些老板递上一根烟,他接,塞他一包烟,不行,想再进一步,更是没门。 陈通德所在的16队队部位于岗侨区与阳春市合水镇平东村接壤的山林区。他居住的房屋被群山包围着,附近罕见人间烟火。业余时间,他除了看看书和自己一个人玩扑克牌之外,只能睡觉,过着外人难以忍受的清苦生活。在陈通德年轻时,也曾有结婚的机会。但由于他患了风湿性心脏病,怕连累女方,最终他狠下心来放弃了这头亲事,无奈孤独终老。 无欲无求与山林为伴 陈通德也曾有机会改变这种清苦的生活方式,但出于对这份工作和这片山林的热爱,他还是留了下来。80年代,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在岗美华侨农场工作的知青纷纷回城工作或转到其他条件较为优越的生产队。但是,每次陈通德都把机会留给了别人。2002年,华侨农场体制改革,和陈通德一起工作的同事全部离开了这个艰苦的地方,而无欲无求的他再次选择坚守山林,成了16队唯一的一户人家,甘当山林的“守护神”。 对此,陈通德解释说,30多年来由他亲手种植树苗,到看护树林,再到采伐销售木材,山上经过他的手的杉木已有三代。他是看着一棵棵杉树长大和被砍的,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有了感情。并且,外边的世界天天在变,而陈通德的居住、生活环境几乎是一成不变的,他也怕出去后适应不了新环境。因此,最终他还是留了下来。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不经不觉,陈通德就这样在山里平平淡淡地度过了三十多个春秋。如今,陈通德已是一个年近6旬的老头子,对未来生活也没有多大盼头,只等退休时告老返乡。
图片说明 带着木棍,陈通德又要出发巡护山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