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初,时值隆冬,寒意逼人。然而,1800多名驻村干部却热血沸腾———他们即将到农村基层建功立业,执行市委交给的任务。 三年来,全市三批共5300多名驻村干部犹如一粒粒金色的种子,在漠阳大地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在群山绿野播撒下无尽希望。为了漠阳大地的丰收,他们流下了辛勤的汗水,赢得了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
到基层建功立业
2004年底,省委下发《关于组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活动的通知》后,我市广大机关干部跃跃欲试,踊跃报名,渴望到农村广阔天地一展身手,有的年轻干部向所在党组织递交申请书,要求到农村建功立业;有的主动放弃城市舒适的生活,要到农村接受锻炼。 团市委办公室主任黄家新就是其中之一。当单位通知他到远在阳春市永宁镇山区驻村时,他毫不迟疑地服从组织安排。而此时,他的儿子出生还未满月。舍小家为大家的又何止黄家新。阳西县卫生局干部冯文集新婚第三天便接到了驻村的任务,为了驻村,他苦口婆心做妻子的工作,取消了“双飞北京七天游”,在村中度过了新婚蜜月。 省委政研室驻村干部邓文海进驻阳春市永宁镇棠梨村时,看到村民住的都是泥砖瓦房、吃的都是粗粮青菜、孩子过早辍学外出务工而流下了泪水。帮助驻点村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他头脑中一个强烈的念头。在派驻单位的支持下,筹资65万元在村中兴建了一座小型水电站。为确保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他坚持亲临施工现场指导监督,一蹲就是几个月。家里来电告知其母因病住院,但他仍然坚守在施工现场。他说:“母亲病了可以请人照顾,而这水电工程凝聚着全村群众的心血和希望,我放心不下呀!”群众都被他的精神感动:“驻村干部真是党的好干部、农民的好儿子!” 三年来,我市驻村干部以“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高尚风格,服务农村,扎根基层,赢取了民心,密切了党群鱼水情。
危难关头见真情
2006年8月3日早晨,气象部门发出预报:强台风“派比安”将正面袭击我市。全市驻村干部以身作则,坚守岗位,帮助群众做好抗灾复产工作。 当天傍晚,台风开始肆虐。市委市政府接待处驻松柏镇新联村干部苏湛团到村中巡查看到:一棵大树摇摇欲坠压向一农户屋顶。苏湛团立即冲进屋里,组织村民尽快转移,当他与村干部一起将粮食等贵重物品搬走不久,大树压下来了。看着倒了半截的房子,村民惊魂未定地说:“如果不是驻村干部挺身而出,真是不堪设想!” “在危难面前,不畏艰险,敢于冲锋陷阵;宁愿自己吃亏,也要把方便让给群众”是全市驻村干部共同的特点。春湾镇护林办主任钟辉朝是在台风登陆前进驻大岗坪村抗灾,家里刚收割的千多斤稻谷因未及时转移全部淋湿,等他抗风回来后,稻谷已经发芽了。冲在最前面,站在最险处,用先锋行动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由于我市驻村干部及时部署,指挥有力,我市遭受台风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没有一人死亡。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驻村干部的身影! 村民的安危是驻村干部永远的牵挂,驻村单位领导也率先垂范,做驻村工作的坚强后盾。棠梨村13岁的杨雪丽不慎跌下山崖导致右小腿骨折,因治疗不彻底开始化脓溃烂,如果不及时治疗会面临截肢而终生残疾或瘫痪的危险,她爷爷也因中风无钱医治而卧床。驻村干部获悉后急其所急,各方联系并争取到省中医院为她免费救治,为争取治疗时间,省委政研室机关党委副书记李平及办公室主任黄国贤等领导不惧路途遥远,从广州驱车上门接杨雪丽到省中医院治疗,并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动员单位干部职工捐资了1万多元。杨雪丽的父母感激涕零:“驻村干部真是我女儿的再生父母呀!”
群众的事无小事
群众的事无大小,一枝一叶总关情,全市驻村干部用行动证明:在驻村干部的心中,群众的事情没有一件是小事! 市农业局驻村干部到阳春市圭岗镇高峒村上任的第一天,看着近在眼前的村委会办公楼,却转了几公里路程才能踏进办公楼门口。原来,村里一座桥梁因年久失修,几年前被一场大水冲毁了,村里交通中断,群众出入要绕道,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驻村干部于是积极向所在单位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在各方的支持下,桥梁终于修建好了,驻村干部与群众之间也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我们村也有路灯了!”当见到路灯一盏盏地亮起来时,阳东县北惯镇林屋村的群众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没有路灯,不仅村民出入不便,也给小偷创造了条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市市政局驻村干部龙建伏用行动证明:群众的事非小事。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三年来,全市驻村干部共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2万多件,每一件好事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一件实事都彰显出驻村干部对农村基层寄予深厚的感情。 又是一年芳草绿。第三批驻村干部已经从农村一线凯旋,许多群众都盼望驻村干部能经常回来看看,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李勇昌 蔡成学 陈云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