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原市民政局局长蔡广信回首20年前往事———群众放鞭炮庆祝阳江建市
2008-02-07   来源:黄南农批网  作者:zzzmei   字体:【 】  浏览:80次   评论:0
村村公路连京路,工贸兴农跃小康。
打黑安民班子好,读书免费不征粮。
建市二十周年,蔡广信作了《纪念阳江建市20周年兴感》这一首诗作纪念。这位76岁的老人曾是1984年至1988年阳江县民政局长、1988至1993年的阳江市民政局长,亲历了阳江撤县建市这一件大事。如今,虽已是时过境迁,但许多往事仍历历在目,在记者面前娓娓道来。

努力争取撤县建市

1987年,中央和国务院下达文件,对土地面积、人口、生产总值、工贸商业和环境条件等方面符合条件的县可申请成立地级市。
“两阳”(阳江县和阳春县)地区原属湛江地委管辖,整体水平是湛江地区的排头兵,由于种种原因,建市前四年多划归江门市管辖。那时,“两阳”交通较发达,是连接珠三角与粤西片的主要交通枢纽。环境条件较优越,有山有水,土地肥沃,是一个渔米之乡,海产品和鸡、鹅等农副产品丰富,除了人口总数和生产总值之外,其他条件都符合成立地级市的条件。
“阳江撤县建市,贵在争取。”蔡广信说,当时“两阳”地区虽然人口和生产总值未符合成立地级市的条件,但还是竭力争取,主动向江门市申请同意后,向省委省政府提出申请,并成立筹备工作组,由当时的县委书记郑秉业、县长杨耀亲自担任工作组正副组长,抽调县两委办、交通、民政、农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筹备组成员,负责具体业务工作。筹备工作主要集中在1987年下半年,筹备组成员除了收集整理资料,写报告,更多的是跑省有关部门,争取获批。

阳江产业基础优势明显

当时与阳江同时申请成立地级市的还有清远、河源两个地方,存在着一定的竞争。阳江优势明显,体现在:海岸线较长,海洋渔业发达,拥有闸坡、东平、沙扒三大渔港,还有溪头、河北等小渔港;海产品盛名远播,产量排在全国前五名内;水陆交通纵横交错,是珠三角通往粤西、广西的交通中转站。交通和经济发展比清远、河源优越一点。
阳江民政工作在当时也较为突出。蔡广信说,1986—1987年两年间,阳江全县建敬老院,是全国唯一一个乡镇全面建有敬老院的县,受到国家民政部表扬。当时,省内外许多市、县都组织考察团到阳江参观学习。优抚、退伍兵安置、救灾等工作也做出了一定成绩。当时任省民政厅厅长的孙克杰对阳江县民政局工作非常支持,为办理申请审批手续开“绿灯”,还专门派一位政权处处长指导工作。

阳东两次“变脸”终成定局

蔡广信回忆说,阳江撤县建市整个筹备工作大约耗时半年多,并获省批准,阳江撤县建市下辖“三县两区”,即阳东县、阳西县、阳春县、江城区和海陵示范区。
可是,在宣布成立地级市时,市主要领导则对阳东县作调整,宣布为区。但是,几个月后阳东再次调整,由区改成县。如此反复两次变动,阳东许多部门也跟随更改变动。
蔡广信说,阳东由区改县,他当时已被抽调下乡,到阳春县搞路线教育,中途又被抽调回来搞阳东的改县工作。在短时间内,阳东作了两次调整,申请工作曾一度受阻。国家民政部还派了一名司长就此问题专门到阳江了解情况。不过,经过大约几个月时间,理顺各项工作,最终还是攻下了这一难关,获得批准,由区改为现在的阳东县。
当年阳江撤县建市,全市人民欢天喜地,放鞭炮,大街小巷挂红标语,有的地方还举办山歌擂台赛,唱民谣,庆祝建市成功。
Tags:蔡广信 20年 祝阳江 责任编辑:zzzmei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专家预测去年12月份CPI涨幅将回落.. [下一篇]畅叙乡情共谋发展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