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农民的腰,目前只差最后一步
水稻生产呼唤机械插秧
本报记者 陈军
眼下水稻生产已进入育秧阶段,如何推广机械化插秧再次成为农业系统关注的话题。数据显示,去年我市水稻生产的机耕率、机收率分别达到75%和40%,但是机插率却只有0.05%。机插率过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市提升水稻机械化综合水平的“瓶颈”。
推销插秧机一年只有一位买家
所谓水稻机械化综合水平,是根据机耕率、机插率、机收率等主要数据计算出的一个综合值。按照省里的统一规划,至2010年,我市的水稻机械化综合水平要提高到70%。目前我市水稻机械化综合水平仅为41.5%,距全省的要求仍有相当大差距。
去年4月,我市在阳东县召开农业机械化现场会,有关企业现场示范了水稻插秧机工作情况。虽然现场观众对插秧机赞不绝口,但在接下来近一年时间里,全市却只有一位种植户购买了一台水稻插秧机。目前机械插秧在我市仍属“稀罕事物”。
机械插秧亩产提高100斤
提高效率及增产是机械插秧最明显的好处。插秧机解放了农民的腰,提高了插秧速度,降低了劳动强度,这是不言而喻的。更重要的是,使用插秧机播秧,水稻的株行距更加科学,水稻长高后通风、透光好,病害少,产量高。据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我市使用机械插秧技术的晚稻,产量同比提高100斤左右。
水稻机械插秧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在实际运作中,因为机械插秧对秧苗有一定要求,所以育秧和机械插秧工作通常都是连为一体的,要统一交给相关服务组织完成。如果机耕、机插和机收都实现了机械化,就意味着在整个水稻生产中,农民要做的只有田间管理,这对于实现水稻的规模化生产、转移农村人口具有积极意义。
土地分散经营掣肘机械插秧推广
业内人士认为,机械插秧在我市“难产”,主要是因为当前一家一户式的水稻生产模式与推广机械插秧之间有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一辆乘坐式插秧机的售机一般在9万元左右,即使是档次相对较低的手扶步进式插插机,也要一两万元才能买到,家家户户购买显然不可能。
农民把育秧、插秧工作统一交给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完成,意味着每亩地要新投入100多元成本。在如今生产资料等成本不断升高的情况下,那些家中只有两三亩地的农民,有多少人愿意再从本就十分微薄的水稻利润中拿出100多元搞机械插秧?
机械插秧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如果育秧软盘的规格与插秧机不配套,土壤中有太大的石子,田里的水深不合适等,都会影响到机械插秧的效果。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规模化生产、统一生产技术是决定机械插秧成败的关键因素。
大户示范带动是机械插秧的初级实现模式
目前江浙一带有很多地方的水稻机械化综合水平已经达到70%,为国内领先。先行者的实践经验表明,依靠水稻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动,是各地推广机械插秧最初级的实现模式。
这几年我市机耕率与机收率的大幅提高,是因为一大批购机者得到较大回报。同样,要加快推进机械插秧,必须要选择那些积极性高、经济条件好、头脑灵活、农机结合农艺技术高的种粮大户和农机大户为示范户,帮助这些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尝到甜头,才能让广大农民充分了解机械插秧。
扶持农机专业化组织介入机械插秧
培育、扶持机械插秧专业化组织或公司,是机械插秧的高级实现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一家一户分散耕种的农民,将育秧、插秧工作全部交由专业化组织或公司统一运作,实现育秧规格化、机械插秧服务社会化。市农业局农机办主任林卓尔认为,到机械插秧推广后期,农民甚至可以以“入股”的形式把土地交给专业公司经营,机耕、机插、机收“一条龙”作业。
高级模式可以让机械插秧技术得到普遍推广,是进一步消灭丢荒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因为将育秧、插秧工作交给专业公司完成后,水稻生产便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劳动强度大幅降到。如果以土地入股,更是没有了劳动强度可言。到那时,丢荒田就会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变为大家争抢的“香饽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