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041702 他从未种过地,如今却成了对农业机械化情有独钟的种粮大户
工厂老板改行当农民
本报记者/陈军 通讯员/许光荣
在今年3月底的全市春耕现场会上,一位农民引起了与会者的注意,他是目前我市唯一拥有插秧机的种粮大户欧兴炎。正因有了这个第一,春耕时节欧兴炎格外忙碌,常常被各地农业部门请去做机械插秧“示范表演”。
除了率先购买插秧机,欧兴炎还创造另外两项全市之最:全市最大的种粮户,种植水稻900亩;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最多的种粮户,耕地、插秧、收割全部实现机械化,有大小机械十多辆(台)。“我感觉种田也是一种投资,和我以前开工厂赚钱没有本质的区别。”欧兴炎说。
欧兴炎今年32岁,广西藤阳人,来阳江之前在家乡开有一个雨伞厂。因为赊账太多,企业不堪重负,欧兴炎于2005年卖掉了工厂来广东租地种田。2006年,在对粤西各市作了一番考察后定点阳江,他当年春初租下江城区城西街道阮西村的500亩田种植水稻。去年,欧兴炎租种水稻的面积增至900亩,成为一个种粮大户。
也许因为之前开过工厂,欧兴炎对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情有独钟。两年来,他购买的农业机械总价值超过70万元。去年下半年,他率先购买了一台价值1.9万元的自走式插秧机。今年春耕前,他又趁热打铁购得一台价值9万元的乘坐式插秧机,成为我市第一个实现机耕、机插、机收全程机械化的种粮大户。下半年,他还计划再增加一台插秧机和一台拖拉机。
“对于只有两三亩地的农户来说,不用机械插秧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你要种几千亩甚至上万亩水稻,那么全程机械化非常必要。”欧兴炎说,“土地就像是工厂的生产车间,农业机械是生产产品的机器,粮食是最终产品。”这就是办工厂出身的农民欧兴炎眼中的现代农业。
目前,我市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实现了机耕,机收率也已经达到40%,唯独机械插秧无法推广。欧兴炎认为,推广机械插秧可以从种粮大户着手,对于一般农户来说,购买插秧机完全没有必要,现在流行的抛秧技术非常适合分散经营的农户。
欧兴炎在来我市种田之前,曾考察过周边不少地方。他认为目前开平、台山一带推行的土地流转改革效果最好,农民只留一小部分口粮地,剩下的土地以入股的方式全部交给村委会统一规划、发包,出价最高者得到承包权,基本没有丢荒田。承包费除用于搞村里的公共建设外,全部当作“红利”分到村民手中。“像这样土地被集中起来后,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才能把土地当成工厂高效率经营。”欧兴炎说。
欧兴炎说,现在粮食生产越来越重要,今年水稻各种补贴已经由去年的每亩每造39元增加到70元,一年就是140元。只要实现了规模种植,“以工业发展模式经营农业,种粮食同样有前途。”
对于未来发展方向,欧兴炎的思路是,抓住当前国家发放农机补助的机遇,多买一些农业机械,成立一个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欧兴炎告诉笔者,除了他自己的900亩田外,去年他还为周边1000多亩稻田提供机耕、机收服务。今年,他希望进一步推广育苗、机插服务,让更多农户接受水稻机耕、育苗、机插、机收“一条龙”服务。
图:欧兴炎驾驶插秧机做示范表演。刘再扬 梁文栋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