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少春、魏宏广等在杭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考察。陈稚聪 摄 本报记者/许晓峰
滔滔长江奔流入海,气势如虹潮涌不断。长三角,在这片中国大陆最富有活力的土地上,经济发展波澜壮阔,创造出中国改革发展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奇迹。
潮起东方,激荡南海。在我市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之际,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少春,市委副书记、市长魏宏广率党政考察团来到浙江、江苏,开展为期四天的考察活动,学习借鉴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新形势下实现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以进一步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推动全市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
市领导韦丽坤、丘志勇、梁本佳、莫章德、岑国健、周乐荣,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市直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共30多人参加考察。考察团走一路、看一路、议一路,思想观念的碰撞在反思差距中迸发,思路决策的优化在交流思考中推进。
一
6月2日下午,抵达首站杭州后,我市党政考察团顾不上休息,马上赴杭州西湖杨公堤等西湖新景区和杭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参观点考察。
杭州市以大手笔投入80亿元打造新西湖景区,展示出国际知名旅游城市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缓解旅游旺季的压力,杭州市政府号召市民节假日把西湖景区让给外地游客,对环湖沿线的景点,全部免费对公众开放。西湖景区管理处有关人员介绍说,杭州倚湖而立,因湖而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已成为近年来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号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杭州新建、恢复景点100多个,“一湖两塔三岛”的300年前西湖全景重返人间,西湖正向世界级风景旅游景区迈进,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了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打造高效阳光政务环境方面,杭州更是走在全国的前列,杭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建设完善就是一个创新之举。2005年,杭州成立了公共资源统一交易平台,由原来分属于各相关部门的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土地交易中心、产权交易中心、市政府采购中心、招标办和采购办等单位组成。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摸索,杭州市各个县(市、区)都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各镇、街道建立了便民服务窗口,行政村、社区建立了便民服务室,广泛推行服务代理制,形成了市级管审批、县区审批服务结合、镇和社区以服务为主的格局。
考察期间,杭州、阳江两市举行了工作交流座谈会,杭州市委副书记叶明,市委常委、秘书长许勤华等市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会上,林少春向杭州市委市政府致谢并真诚地说,我们是带着学习的目的来到杭州的,看到杭州的变化非常大,经济社会发展非常快,很受启发和教育。杭州有很多好经验、好做法值得阳江学习。比如对西湖的整治,投入大、成效好,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念。阳江属欠发达地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阳江经济加快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杭州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叶明表示,杭州地处东部沿海,阳江位于南部沿海,两地有相似的地方,有着共同的科学发展目标,希望今后加强沟通联系,为共同推动两地发展作出努力。
“科技含量的高低决定行政服务的强弱”,杭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所有审批业务已经实现无纸化、自动化,这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强力支撑。魏宏广在考察时指出,杭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实践上不断探索,从理论上不断突破,其服务层次、范围、效率都是一流的。与之相比,阳江的差距很大,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杭州经验,推动投资服务管理中心的改革创新。
二
6月3日,考察团结束在杭州的行程,驱车前往舟山市。舟山市委书记梁黎明、市长周国辉会见了考察团一行。在有关人员的陪同下,考察团参观考察了舟山市老塘山港口、中海粮油公司、三盛中昌海运公司和浙江最大的船舶制造基地———扬帆集团。
近年来,舟山以港兴市,船舶制造、水产品加工、海洋物流、临港工业等海洋经济产业迅猛发展。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7亿元,人均总产值约5539美元,连续四年增速居浙江全省首位。舟山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高达64.5%,是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城市。去年全市临港工业总产值430亿元,占工业比重近七成,其中船舶制造业占近半江山,增幅达80%。
阳江已作出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的战略部署,在产业资源和发展定位上,与舟山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向舟山学习什么,成为考察团成员一路上认真思考、热烈讨论的话题。
为加快临港工业发展,舟山市2006年成立了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有资产产权经营、资本运作、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及临港产业开发的主要平台。集团成立后,政府在临港工业上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去年集团及参控股企业共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超3亿元。林少春向港务集团有关负责人询问:“政府要推动临港工业发展,主要靠哪几个方面?”对方回答:“土地和港口资源,再加上产业配套和港口设施配套。”林少春又问:“舟山去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70亿元,有什么秘诀?”对方回答:“主要是我们的临海优势、港口优势,地价、税费方面的优惠。”林少春点头说:“产业的选择加上政府的优惠,大大推动了临港工业的发展。”
市外经贸局局长利庆佳说:“舟山的经验说明,临港工业大有可为。招商引资是阳江加快发展的突破口,而依托港口资源,发展大进大出的临港工业,可以吸引一些重量级的项目。只要我们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抓好项目规划,一年引进一两个超10亿甚至超百亿产值的项目来,阳江的经济就能获得质的飞跃。在引进临港工业项目时,要注重引进那些行业龙头、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的企业。”
阳西县委书记李孔流认为,舟山以造船业为龙头,加快推动临港工业发展,值得阳江学习借鉴。造船业是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可以衍生出上下游原材料、机械制造、物流等相关产业10倍规模以上。目前大型造船企业阳江还是空白,阳西正抓住开发建设丰头港的产业优势,引进上海三盛宏业集团到丰头港建设造船基地,地方政府将全力支持配合投资方,做好相关协调服务工作,推进项目建设,促使早日投产。
三
6月3日,考察团结束在浙江的学习考察活动,前往江苏昆山市。昆山市委副书记、市长管爱国陪同相关考察活动,并向我市考察团介绍了昆山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昆山市经济总量扩张之快,让考察团成员特别震撼。2003年,昆山工业总产值为400亿元左右,去年达到4030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0亿元,人均GDP近两万美元,财政收入201亿元,2005年已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
对比其他发达地区,昆山实实在在地做到了“又好又快”,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落到实处。在发展动力上,形成了内外资竞相发展的格局;在产业结构上,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服务业产值占GDP的33%;在社会阶层结构上,形成了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格局,在这里,中等收入群体成为社会主流,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100万元的村委会被列入薄弱帮扶地区;在环境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昆山实现了工业化,又留住了青山绿水,全市所有河流中没有一条臭水河;在发展理念上,以人为本进一步强化,昆山把改善民生、自主创新、环境生态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等列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25个指标中就有17项与“人”有关。
为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持续动力,昆山以超前的世界眼光、强烈的开放意识抓好环境建设、人才储备,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人才是最大的发展优势”,昆山市有关领导在向我市考察团介绍情况时说。为适应新时期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服务环境的优化,昆山近年来共选派了700多名年轻干部到新加坡、香港、德国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部门挂职锻炼,为昆山引进了大量的先进管理经验;为满足蓬勃发展的现代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昆山办起了七所大学,数量为国内县级市之最,还与美国杜克、卡内基等著名高校合办大学,创国内外合作办学之先河。
在昆山考察期间,考察团马不停蹄地参观考察了昆山市科技博览中心、昆山市开发区、加工出口区,全球光碟产量第一的沪铼光电公司、行业龙头华恒焊接公司,走访了文明示范社区、农业生态基地等。林少春在考察中指出,昆山的工业发展起步较早,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抓工业,经过20多年的积累发展,工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昆山的经验告诉我们,抓工业是发展之本,阳江作为欠发达地区,必须抓住机遇,抓好招商引资,迅速壮大工业产业堆头。
四
长三角的重要产业中心城市———苏州市是我市考察团江浙之行的最后一站。6月5日,考察团分别考察了苏州工业园、保税物流中心、苏州高新区和全球最大的复印机、传真机生产基地———佳能(苏州)有限公司。期间,苏州市四套班子领导与我市考察团进行了交流座谈。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荣,市委常委、副市长周伟强,市政协副主席周人言出席了座谈会。
苏州市经济总量处于高速扩张的态势,去年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700亿元,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市,位居全国第五。苏州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于高档次、大规模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其中苏州工业园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层次的重要合作项目,经过13年的建设,工业园已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而苏州园区经济另一个重要的增长极———苏州高新区发展势头更猛,成为区域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苏州最繁华的金融商贸区。
林少春深有感触地说,苏州领导干部的开放创新意识和老百姓的发展欲望很强,在经济总量这么高的基础上,还始终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夯实基础,大力吸引外来资金项目,推动加快发展。另外,苏州的内外型经济协调发展较好,城乡统筹较高,环保工作抓得好,老百姓随着经济发展得到很多实惠,生活水平较高。对比苏州,我们看到了明显差距,感到发展的压力更大,也更加坚定了进一步解放思想,走科学发展之路,推动阳江实现跨越发展、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