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林少春在全会上的讲话(一)
阳江三次产业发展都有优越条件,必须发挥自身优势,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现在,有的同志对工业化认识不全面,一谈到推进工业化进程,就认为工业化只是搞工业;或者一谈到搞工业,就想走别人走过的老路。其实,工业化是一个发展阶段,是从农业阶段到工业阶段,然后再到后工业阶段。如何跳出主要依靠第二产业为带动,变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如何在第二产业发展过程中把依靠消耗资源和损坏环境来发展变成友好型发展?这就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另一方面,探索新的发展道路,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要从思想上树立走新道路的意识,没有创新的意识,新道路是走不出来的。新道路都是不完善、有缺陷的,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非议,要有勇气去面对。在探索新道路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失误,甚至会失败,也要有勇气去承担责任。另外,探索新道路要求敢创敢试,用智慧去探索,而不是蛮干。所有这些,都需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所以说,解放思想,始终是破解阳江发展难题、推进阳江科学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今后,在推进这次学习讨论活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始终把解放思想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
(二)要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通过这次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和学习贯彻汪洋书记在阳江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还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之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才能确保阳江沿着正确的方向加快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我们阳江来说,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尤其要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关系。目前我市仅处于工业化初期,经济堆头小,财力严重不足,生产力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2007年,我市GDP总量仅占全省的1.29%,人均GDP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0.1%。同时,群众生活水平不高,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仍然比较困难。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2.5%,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6%。因此,加快发展、迅速壮大经济综合实力仍是阳江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这次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和学习贯彻汪洋书记在阳江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针对有的同志误认为“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对立,要“加快发展”就不能“科学发展”,要“科学发展”就不敢 “加快发展”的问题,消除了思想障碍,统一了思想认识。大家认识到“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并不矛盾,强调“科学发展”,是要在过去“加快发展”的基础上,汲取经验教训,研究怎样能够发展得更好;强调“科学发展”,并不是不要“加快发展”,而是为了创造可持续“加快发展”的条件;强调“科学”的发展,同样也能实现“加快”的发展。正如汪洋书记在阳江考察调研时指出的,“现在中央提出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实际上是在保持快的同时,把好字放在前头,就是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只要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发展,能搞多快就搞多快。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科学发展”与“加快发展”的关系,突破“科学发展”与“加快发展”非此即彼的误区,真正认识到科学发展就是“好”与“快”的统一,绝不能因为加快发展而忽视了科学发展,也不能因为科学发展而不敢加快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汲取一些地方的经验教训,做到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同时,避免不科学的“硬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6年,我国GDP约占世界GDP总量的5.5%。但是,我们的能源消耗却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钢材消耗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占世界水泥消耗的54%,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通过这次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和学习贯彻汪洋书记在阳江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但“硬发展就没道理”,仍按过去的发展模式“硬发展”下去,必将难以为继。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市虽然发展相对落后,但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人口密度相对比较小,土地资源丰富,这是我市与珠三角地区相比最大的优势。汪洋书记在阳江考察调研时提出,“因地制宜,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是阳江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为我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以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同时,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探索符合阳江实际的科学发展新路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不能“唯经济建设为中心”。过去,有的同志误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不能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提出了“去中心论”或“多中心论”。通过这次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和学习贯彻汪洋书记在阳江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四个方面是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的,必须全面而不是片面、系统而不是零碎、完整而不是割裂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而在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没有根本改变的前提下,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绝不能动摇的。但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不等同于“唯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归根到底是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如果我们把手段当成了目的,“重物轻人”,就有可能陷入GDP崇拜,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忽视发展的社会成本、忽视资源环境代价、忽视民生福利,久而久之,环境的压力、社会的矛盾就可能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不要脱离经济基础和发展过程去空谈人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坚决摒弃“唯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大力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生活,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始终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总之,解放思想永无止境,科学发展永无穷期。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既要看到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又要看到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从而始终坚持和运用好解放思想这一重要法宝,进一步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持之以恒地推进科学发展。
二、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完善我市的发展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市20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形势的变化,要再创辉煌,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不断调整完善发展思路,确立科学的发展目标。市委在这次提交全会审议的《决定》中调整完善了阳江的发展思路,确定了阳江今后的发展目标,这就是:着力打造电力能源基地、“双转移”示范地、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宜居创业的滨海新城,努力把阳江建设成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城市。
这个发展定位,是市委通过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在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和汪洋书记在阳江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结合阳江实际,集思广益、反复论证后确定下来的。特别需要明确的是,把阳江建设成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城市,是汪洋书记寄予阳江的厚望和重托。汪洋书记指出:转变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而阳江完全具备一、二、三产业都发展的优越条件。因此,他对阳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望我们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市委认为,汪洋书记在党的生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到阳江考察调研,充分体现了他对阳江的特别关爱;他站在十七大要求的高度、站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高度为阳江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充分体现了他对阳江的高度重视和信任。这样的发展定位,准确把握了阳江在省内的坐标方位,切合阳江的客观实际,符合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不负重托,努力探索这样一条新的发展路子,实现这样一个新的发展目标,决不辜负省委和汪洋书记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一)转变发展方式要求我们必须统筹三次产业发展,建设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城市。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转变发展方式时,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表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的道路。三次产业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第一产业发展,实际上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条件。因为第一产业的发育,常常可为第三产业拓宽服务领域。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又可以为第二产业发展创造重要的条件。第一、第三产业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就是第二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第三产业发展,可以为吸引第二产业的投资创造更好的条件。因此,汪洋书记强调,阳江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因地制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阳江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发展三次产业的条件都很优越,可以走出一条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一产业方面,阳江农业人口比重大,地域和海域大,耕地、山林和浅海面积广,可以实施农作物种植、海水养殖、禽畜养殖等多种多样的开发利用,而且毗邻珠三角,运输距离短,适宜农副产品运输保鲜。第二产业方面,土地、水、电等比较稀缺的资源在阳江都比较充裕,加上有天然深水良港阳江港,这都是发展第二产业的优越条件。第三产业方面,民营经济、传统商业有基础,尤其是旅游业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通过旅游的带动,第三产业可以实现新的提升。由此可见,阳江要建设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城市,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二)抢抓新的发展机遇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应对竞争压力,着力打造“双转移”示范地。
改革开放30年,我省凭借改革开放先走一步和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承接了三次大的产业转移,从而一跃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珠三角地区在这三次产业大转移中成为最大受益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最近,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双转移”的重大战略部署,旨在通过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这是我们面临的又一次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东西北地区,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破解科学发展难题、实施新一轮大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迫切需要。但是,这次“双转移”并不是普惠制,而是要实施不均衡发展战略。因此,这次“双转移”在东西北地区之间的竞争无疑是激烈的。我们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夯实产业转移的载体,突出抓好承接产业转移这个重点,努力打造“双转移”示范地,才能利用好这次新的历史机遇,加速自己的发展。应该看到,打造这个示范地,特别是承接好产业转移,我们有一定的优势。一是交通港口优势。阳江陆路交通便利,水路有天然深水良港阳江港,阳江港西岸还可以建成20─30万吨级码头,这是降低运输成本的重要依托。二是土地资源优势。全市建设用地面积广,人口密度低,开发建设用地成本相对较低。三是环境优势。阳江生态环境较好,环境容量较大。四是资源优势。阳江水资源丰富,电力能源充足,特别是在建电力项目建成后,更可为企业提供稳定、低价的电力供应。同时,我市劳动力资源也较充裕。五是园区优势。我市与珠三角地区共建了5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其中4个已获省认定为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各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我们还计划以阳江港为依托,建设远期发展空间达489平方公里的大型产业转移工业园。目前,已对其中230平方公里作了初步规划,首期可开发土地100平方公里,并邀请了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总体规划进行了初步论证。同时,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也能有效提高劳动力能力和素质,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所以说,只要我们主动做好相关工作,把自然优势转化为竞争发展优势,就有条件打造“双转移”示范地。
(三)加快工业化进程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电力项目集聚,着力打造电力能源基地。
目前,我市工业堆头小,企业规模不大,支柱产业、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仍然缺乏,现有的工业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少,企业竞争力不强。加快工业化进程,必须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谋划建设一批重大项目。电力能源项目是投资大、产值高的项目,对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电力能源项目也是效益高的项目,是稳定的高收入税源。三大电力项目投产后,我市的财政状况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同时,目前我国电力供应仍然紧张,电力能源基地是一个城市的“金字招牌”,必将极大地提升我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汪洋书记在阳江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把电力建设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改变你们的财政状况,增加你们城市的影响力和招商引资能力,电力项目是一个重要节点”。省委、省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也要求粤西地区要重点发展临港工业。电力能源项目正是临港工业的重要内容,我市打造电力能源基地符合省的产业布局。当前,国家、省已把核电、火电和抽水蓄能电站布局在阳江,三大电力项目总投资超过1100亿元,装机容量达1480万千瓦,相当于目前全省发电装机容量的四分之一强。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阳江就会成为重要电力能源基地。所以,以三大电力项目为依托,全力推进电力项目集聚,着力打造电力能源基地,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现实可行的。
(四)全面提升第三产业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省委、省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指出,粤西地区要重点发展旅游业。汪洋书记在强调阳江必须扬长补短时也要求,要发挥生态优势、海洋优势,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休闲度假型旅游业。旅游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涵盖了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所有行业和门类,不仅可以扩大服务业规模,而且可以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促进金融、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加快旅游业发展,打造旅游休闲度假胜地,符合省的产业布局,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切实可行。阳江依山傍海,山海兼优,山、海、泉、湖、林、洞样样俱全,且别具特色,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在省内、国内甚至全世界都不可多见,尤其是拥有“南海Ⅰ号”这一世界级文化品牌和“中国十大最美海岛”、国家地质公园等国家级品牌。而且,阳江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也比较丰富,为发展旅游增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通过近年的发展,我市旅游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旅游资源开发加快,景区景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阳江游”逐年兴旺。目前,阳江已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风筝之乡”、“中国温泉之乡”等称号。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打造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以上这个发展定位,符合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切合阳江的客观实际,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只要我们全市人民齐心协力,振奋精神,努力拼搏,真抓实干,是能够实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