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律侯
珠算,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演算方法,运算时,使用的工具是算盘;算盘今已逐渐被电子计算器所代替,使用的人不多。
上世纪50年代,那时我还是小孩,跟大人们去趁田畔圩,看到粮站收购稻谷的财会人员计算粮价,看到国药店里的捡药师傅计算处方药价,他们把算盘打得老快、老响,嘀嘀得得地清脆悦耳,很快算完一笔账,此时我很羡慕他们的算盘技艺娴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俗话说,一山还有一山高。后来,我又在当地发现一位年过半百的“牛屎佬”———“洪宪”,他真正称得上珠算高手、奇人!
“洪宪”,姓钟,原名“鸿燕”,阳东田畔甲洞村人,因阳江方言“鸿”与“洪”同音、“燕”与“宪”谐音,故人们戏称其为“洪宪”(窃国大贼袁世凯曾称“洪宪”帝)。“洪宪”自小练得一手好的拨打算盘技巧,解放前在本乡财主家里当“掌柜”,管理收租和店铺里的账目,解放初评阶级时,称他“地痞”,对于这个“身份”,他常说自己“旷当刂”(意为跌倒在地任人宰割),因此他又得了个“旷当刂”的诨名。“洪宪”不会种田,解放后,靠给村里守闸门、不让村中散养的猪出去毁坏生产赚些“工分”养家;或到外面捡牛屎、将牛屎晒干辗碎成“牛屎糠”卖给农家作肥料,得些钱买油盐,日子过得挺艰难。
且说“洪宪”的珠算技术,在阳江地区可谓独一无二,有口皆碑;他打起算盘,很有神韵,观者无不称奇。“洪宪”在拨打算盘珠子时,不像一般人那样,伸出一只右手,用两个或三个指头拨珠,而是双手并用,十指皆动。他在算一盘账时,两眼炯炯有神,先是扫视一遍账单,十来个数据过目不忘。他好像有两个脑袋似的,能同时“指挥”双手的各个指头拨珠,操作起来非常娴熟,比现在最熟练的电脑打字员按键速度还快,嘀嘀得得……嘀嘀得得……声音连续不断。
有一回,那是供销合作社甲洞商店存货结账,请“洪宪”去“计数”(打算盘结账)。桌面上厚厚的几叠“账单”及“流水账”、“分类账”本,逐一由旁边的几个人念数目,而“洪宪”则坐在一把木椅子上,将那个两尺来长的算盘横摆在双膝上,先与念账者打个招呼:“喂,各位念数时,要专心睇数目,看得准准;念时念得越快越好,念得越快我算得的结果越准!”我当时在现场,耳闻目睹,只见念账的人目不转睛看账本,不停念数,“洪宪”侧目而视,伸出一双看似粗笨而其实很“灵巧”的大手,十指并进,此刻算盘柱子上密密麻麻的、黑得发亮的珠子,在框里不停来回跳动,发出“嘀嘀得得……”清脆而有节秦的响声。片刻,一盘账结完,算盘框里左右两“大块”所显示的结果厘毫不差,旁观者连声赞叹:“使得!使得!”往后,当地一些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夏收预分或年终分配结账时,也常请“洪宪”去帮忙。
据上世纪50年代的大人说,“洪宪”这手珠算过硬的本领,与他天资聪明、刻苦勤学分不开的。“洪宪”从小很喜欢学珠算,七八岁起开始学习打“九归”(从一加到九十九),训练拨珠速度;后来当地一位财主发现“洪宪”这手珠算好技艺,便请他到家里做“掌柜”,从此接触的账目就更多,他一有空便练习“指法”,冲破传统的珠算“单手三指分工的拨珠法”,练就了“五指拨珠”及“双手并用”的神奇运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