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历经磨难晚霞生辉
2008-09-04   来源:东莞农批网  作者:明太鱼   字体:【 】  浏览:48次   评论:0
———追忆长兄谭启浩
谭启瀚   谭启滔
2007年8月15日,是一个悲痛的日子。大哥启浩带着对故乡阳江的至诚至爱和对亲人的深厚眷恋匆匆地走了。在悼念大哥逝世周年的日子里,他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他的精神风范,长久铭记在我们心中。每当想到他一生历经政治风雨磨难,晚年殚精竭力,发挥余热,重提笔杆,继续战斗。怀念和悲伤的心情,敬佩和爱戴的追思,油然而生,难以抑制……
(一)
1923年11月14日(农历十月初六日),大哥启浩出生在阳东县雅韶镇鸥村一个农民家庭,他是在苦难的旧中国年代成长。因家境贫困,不足17岁的他,经人介绍到大沟扶东中学当勤杂工。1944年秋天,得到校长陈贤英的培育,插班半工半读,1946年初中毕业离校。这6年,是他一生的重要历史阶段。在这里,他开始接触革命道理,秘密阅读进步书籍,如饥似渴“吸收思想营养”。在这里,他由终生挚友陈家治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成为一个“追随保尔终身不悔”的革命者。“一生追寻真马列”,并为之奋斗终生。他病危住院前一天,书桌上还摆着解放初期(1953年)出版,书页已经发黄的前苏联文学巨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以及未完稿的海关史研究文章的手稿。
1947年7月,根据地下党组织的派遣,他到阳江县简易师范学校就读至毕业,并同时从事学生运动。他在进步学生中发展冯正廉、赵善同、黄德基、陈向兰、谭秀铿等人入党。这些战友日后都成为他一生中的至交。1949年2月,启浩在国统区任中共江城区区委委员。1949年7月调粤中纵队二支队八团部队工作,为阳江这片故土的解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49年10月阳江解放后,启浩历任阳江八区副区长、区党委书记兼区长。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剿匪,敌人从香港寄来恐吓的“警告信”,声言要他的命,但大哥在生死面前毫不动摇,经受了剿匪斗争的严峻考验。1952年1月离开阳江八区到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党校学习,留在省外贸部门工作,后调湛江地区外贸部门。解放之初,由于“极左”的路线干扰,广东两次反所谓地方主义运动,大哥都受到牵连,长期被“控制使用”,在政治上备受歧视。尤其是“文革”十年浩劫,他被各种莫须有的罪名遭受批斗、游街、毒打,失去人身自由。还被押送到阳江茶场东方红干校强迫劳动一年多。在解除监护后,他分配到雷州林业局海康龙门林场当场长,还继续受审查。1975年,党中央落实干部政策,才任湛江海关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直至1984年离休。大哥一生在多次政治运动和“文革”中受到不应有的政治冲击和折磨,官运不属亨通一族。但他对党和人民事业忠心耿耿,对工作从不稍懈,任劳任怨。“文革”期间,他叮嘱我们要正确对待文化大革命,正确对待他的审查,并坚信党一定会落实政策。四十多年前大哥写的宝贵书信,滔弟一直珍藏着。如今大哥启浩与世长辞,再读起信中谆谆的教诲,多了些许的沉重。
(二)
大哥启浩自幼酷爱文学,参加工作后坚持写日记,“文革”期间,因怕造**派抄家,父亲把他十多年的日记烧掉了,他十分惋惜。
大哥在读小学时,全校作文比赛,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扶东中学半工半读时,他写了一篇怀念进步的音乐老师何炳壮的文章,在桂林《少年之友》发表。在全校同题作文《给沦陷区同胞的一封信》的比赛中,大哥获得第一名,文章登载在《两阳民国日报》上。1946年、1948年在叶圣陶主持的《中学生》发表《悼念伟大导师夏丐尊》、《知识分子之路》,后者获得全国征文二等奖。1947年在阳江简易师范学校,参加全校论文比赛所写教育论文获第一名,1948年该文在上海舒新城主编的《中华教育界》发表。1949年2月,大哥任阳江县神州区委组织委员,又把他的写作才能用到党的宣传工作上。1949年5月,区委决定他撰写两份革命传单《纪念“五四”告同学书》、《纪念“五四”告师长书》,这“两书”在阳江全城散发,引起极大轰动,起到了很好的政治宣传作用。这两份油印的传单大哥一直保存下来,。曾作为革命传统教育材料给滔弟讲过这个革命故事。2000年11月出版的《阳江县志》中,大哥撰写的两份传单全文选入县志,成为阳江市一份宝贵的革命历史文物。
1984年,大哥在岗位上离休。离休后的二十多年,是他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的人生第二个春天。他一生艰苦朴素,清廉自守。他的居宅一直保持着上世纪70年代的摆设,简陋得令人难以置信。但买书、订阅报刊却舍得花钱。自费订了《光明日报》、《文史知识》等六七种报刊杂志,购买的书籍达几千册,客厅、寝室全是报刊、书籍。他对我们说,我最有价值就是这些书籍了。确实,在他的藏书中不少已是世间的珍品。
为了写作的需要,他戴起老花眼镜,重读《史记》、《资治通鉴》、《明史》、《清史》以及《鲁迅全集》。年迈的他为了查阅资料,挤公交车到湛江赤坎区(他住霞山区)市图书馆、市博物馆。他剪报资料保留了几十年,读书笔记十多本,这些都是他一生珍宝的精神财富。
1999年8月,大哥与深圳市离休干部陈向兰、国家农业部离休干部陈开臻合著《生命如歌———何士德歌史》出版。该书倾尽大哥多年的心血,内容写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军歌》谱曲者何士德,以音乐为武器参加革命斗争的历程,引起新四军老战士及其后代以及广大读者特别是家乡阳江人民强烈共鸣,《阳江日报》用了近半年时间连载这部作品。广州的《源流》、南京的《铁军》、上海的《大江南北》都选登了该书的缩写稿,在宣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家乡的革命前辈起了很好的作用。
2000年12月,大哥与陈向兰《昨夜星辰昨夜风》散文合集出版。该书很大篇幅是大哥启浩与向兰在艰苦的革命斗争留下的足迹,给后人留下珍贵的忆念,是一份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原湛江地委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后任农垦部副部长孟宪德读了这本书后,特地写信向作者祝贺。
2003年12月,大哥再度与陈向兰合作,出版了《英雄树下故人来———何明诗词史话》一书。该书采用读后感,“以诗带史”、“以诗带人”的形式,翻滚历史风云,激越时代浪花,对阳江革命老前辈何明的重要诗词作品,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评述。该书出版后广大读者反响强烈,认为是阳江革命斗争史和社会主义时期的时代部份缩影。
 2006年10月,已经步入高龄的大哥,仍然笔耕不缀。在战友向兰的大力支持下,又出版了《往事回眸录》。阳江市离休老干部何明、湛江海关副关长刘华生分别为该书作序。该书主要部份是海关史的“回眸”,另一部分是他个人革命生涯的“回眸”,这本书是大哥启浩革命人生道路的小结。
 大哥一生喜爱文学艺术,甚至在去世前都一直著写文章。五十年代初期,在省直机关工作时,是《南方日报》特约通讯员。他离休后还进行学术研究,与向兰合作撰写研究论文。他俩重点研究作家萧红,1993年“国际萧红学术研讨会”上,两人合著的论文《萧红在香港时期的思想和创作》、《试论萧红与鲁迅共同品格》,均被评为入选作品。后一篇经专家委员会审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
(三)
 大哥启浩长期在海关部门工作,对祖国海关事业忠心耿耿,尤其在海关历史的发掘研究方面作了很大贡献。离休后他从一位海关工作者成为颇有建树的难能可贵的海关史研究专家。
 为了研究海关的历史,他除了在湛江、阳江、北海、茂名等地查阅湛江海关所有历史材料外,还自费到省、广州的海关部门及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甚至利用海关组织老干部到北京、上海等地参观的机会翻阅有关资料,作了大量资料卡片。湛江海关的领导说:“谭主任关于海关史的资料比关里的档案室资料还齐全、还丰富。”
 大哥对海关历史的研究,耗尽了晚年的心血。在全国刊物《海关研究》、《海关史研究》、《中国海关》、《羊城古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及史料文章30多篇,10万多字,有不少文章是全国一流水平的。国家级的《海关大百科辞典》中,谭启浩的名字位列其中。
 大哥离休后体弱多病,在家里卫生间多次晕倒,但他坦然面对人生,与启瀚开玩笑“日子催冬了,不过还要干点事”。他以伏枥老骥情满腔的坚强意志,还从海关史研究发展到海上丝绸之路研究。2001年11月23日至26日,湛江市首次召开由广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湛江市人民政府、中国海关外交通史研究会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南方港学术研讨会”,大哥和全国各地近百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这次历史性的盛会。会上他提交的《从海关设置看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论文入选《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南方港学术研讨会文集》。会议期间,省、市有关领导接见了他,称赞他是“一专多能的海关史专家”。会议结束后,滔弟去探望他时,他兴奋地说:“如果老天爷赐我长寿,还准备再研究海关史十年,”时年他已经是77岁高龄的老人了。
 大哥一生淡泊名利,光明磊落,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正如大哥生前“风雨同舟战友贤”的陈向兰、陈开臻、冯正廉、许荣坤等所送悼念大哥的挽幛“追随保尔终身不悔,坚信马列永启后人”的评价恰如其分。启浩哥是一位平凡的人,是我们敬爱的长兄,尤其在晚年的岁月里,呕心沥血从事文学创作和海关史研究,这种认真刻苦的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敬爱的启浩大哥,我们永远怀念您!  
Tags:经磨难 责任编辑:明太鱼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规划10个以上五星酒店 [下一篇]期盼困境中的美丽蜕变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