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稚气未脱的支教大学生志愿者,放弃打工挣钱或在家享福的机会,来到阳西县儒洞中学自讨苦吃———义务支教,他们以课桌为床,以土豆白菜为餐,为山区的孩子传播知识和希望。前日,记者走进阳西县儒洞中学,了解他们的动人故事。
“来了500多个学生”
8月1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驻广州16所高校的33名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儒洞中学开展为期20天的义务支教社会服务。
“我们很喜欢这些小老师,从他们那里,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一提起大学生义务支教辅导班,儒洞中学的陈兰香同学就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她说,她很庆幸得到这次学习机会,由于报名参加辅导班的同学太多了,自己差点都没报上名。
“第一天就来了300多名学生,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计划了。”志愿者黄舜澄介绍,临来儒洞中学支教前,他们计划招收200名学生,但正式上课后,经学生口口相传,每天都有人前来报名,结果辅导班一再扩招,最后竟然来了500多名学生,初中各个年级的学生都有。
“辛苦并快乐着”
儒洞中学地处偏远山区,停水、停电情况时有发生,住宿条件还比较差。但志愿者却能以苦为乐。
“来支教时,大家都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志愿者们这样说道。走进志愿者的“宿舍”,记者被眼前的图景惊呆了:所谓的宿舍就是一间老教室,墙壁斑驳、门窗破烂,十张课桌拼成了一张大床,上面铺着凉席。志愿者周琳同学介绍说,一到晚上,每张这样的大床上就挤着8个志愿者。
支教活动是义务免费的,所需经费都是志愿者自筹。“米和菜都是自己出钱买,饭由自己做。”黄舜澄介绍,早晨负责做饭的志愿者6点起床,步行10分钟到集市上买菜。一般以青菜为主,偶尔也买点鱼之类的。早上7时左右,志愿者就要到校门迎接学生,8点钟正式上课。中午自己做饭,下午3点再上课。晚上,志愿者聚在一起备课,商量第二天的课程安排。
“条件再差,教学质量不能差。”志愿者为留守儿童开设了舞蹈、书法、绘画等课程,以此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志愿者唐月乔告诉记者,读初一的学生罗广良刚到学校时,非常害羞,让他上台自我介绍一下,涨红了脸也不敢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后来,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他进步很快,不仅敢上台讲话了,还参加了主持人面试活动。黄舜澄说,“看到他们有进步,就是我们最快乐的事。”
“我长大后也要去支教”
“以前,有的家长不想让孩子上学,现在不少家长前来听课,还有的家长每天陪着孩子一起来听课。”谈起大学生支教带来的变化,儒洞中学的校长陈洪昌深有感触。他说,支教活动有如“洗脑”行动,不仅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还让学生和家长清醒地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以前学生见了老师很少打招呼,现在见面学生主动叫老师好。志愿者的教学方法让我们服气。”教导主任说,志愿者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这种教学方法值得借鉴。
陈校长说,儒洞中学条件比较艰苦,但这些80后的大学生却坚持了下来,实在不简单。在支教过程中,志愿者阿敏的爷爷去世,她回家参加爷爷的葬礼后,又匆匆赶回了学校。“她的吃苦与奉献精神,让我们敬佩。”
“我考上大学后,也要去支教。”陈兰香同学说,以前她不把学习当回事,认为学好学坏一样。但志愿者让她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让我看到了好好学习,走出大山,实现人生理想的希望。”李连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