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严小龙,阳江人民的骄傲
2008-09-18   来源:汕头农批网  作者:冬哥殿下   字体:【 】  浏览:38次   评论:0
本报评论员
有大豆“袁隆平”之称的严小龙教授英年早逝,阳江人民深感痛惜。痛惜之余,我们为家乡走出这样一位著名科学家而感到自豪。
“开辟新领域壮志未酬,耕耘新园地宏愿未竟”。带着未竟的事业,严小龙教授倒在科学攻关之时。严小龙教授走了,但他留给我们太多的精神财富。
 从这位漠阳之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看到了一颗赤诚的爱国心。当年出国留学,严小龙将个人事业和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以振兴农业科技、造福祖国为己任,毅然舍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归祖国的怀抱,献身祖国的科技事业。
 从这位漠阳之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他的同事说,严小龙是一个彻底的“工作狂”。为了加紧研究大豆种植技术,他经常在实验室干个通宵。也正是这样忘我地工作,他忽略了自己的健康状况,被直肠癌夺去了生命。他从发现病情到去世,仅仅八个月时间。
从这位漠阳之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严小龙率领华农大的大豆课题组,瞄准世界最高水平,攻坚克难,培养出了新型优质大豆品种。如果这一品种能得到全面推广,70%的大豆都需要进口的中国,有望不再看西方大豆出口国的脸色。
从这位漠阳之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严小龙教授惜时如金,深居简出。他多次拒绝媒体采访,很少参加公众活动。他将全部的精力都给了自己的课题研究,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
严小龙教授走了,漠水含悲。家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好儿子。我们要从这位漠阳之子的身上吸取精神力量,像他那样弘扬敬业、创新、实干的精神,为阳江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Tags:严小龙 江人民 责任编辑:冬哥殿下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蔬菜:翻晒土地及时补种 [下一篇]塘坪七成受灾农作物复产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