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小龙为人谦和,待人诚恳。这位品德高尚的科学家与很多阳江籍的校友、同乡,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前日,本报记者兵分多路,与这些校友、同乡会面,获知了小龙与他们之间的点点滴滴。
“他习惯称我‘弟弟’”
江城区副区长余洪波至今仍难以接受严小龙去世的事实,一个多月来,小龙大哥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无尽的思念和怀想让他夜不能寐。余洪波说,严小龙和他私交30年,既像兄长,更像领路人,对他的影响和帮助让他终身难忘。
“平时发信息时,他习惯称我‘弟弟’,我们的感情亲似兄弟。”余洪波动情地说,上个世纪70年代始,他与严小龙结识,两人逐渐建立起深厚的兄弟情谊。
1977年,严小龙考上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正读初中的余洪波把他看成自己的榜样。1982年,余洪波考上了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严小龙为他感到高兴,同时不忘叮嘱他:“大学不是终点,求学之路永无止境。”
后来,在严小龙的鼓励下,余洪波决定继续进修,报考中山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在复习应考的日子里,他忙中抽空,在宿舍亲自煮饭给我吃,像亲大哥一样照顾我。”回忆起那段时光,余洪波十分动情,声音不由地哽咽了。
每年回乡探亲,严小龙不爱到处应酬,却喜欢到余洪波家里吃便饭、叙叙旧。余洪波回忆,小龙大哥最喜欢吃家乡的狗肉、豆腐和牛杂,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嘴里还不停地称赞家乡菜好吃。
“小龙大哥平时很忙,但他竟愿意花一个小时带我小孩参观他的实验室。”余洪波说,他儿子小学五年级前惰性很强,不喜欢学习。2006年暑假,他和妻子特意带儿子参观严小龙的实验室。严小龙非常热情,向他们详细介绍自己怎样找资料、怎么操作实验、怎样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
“从那以后,我儿子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成绩也不断进步了。”余洪波感慨地说。
“他的家就是实验室”
黎运友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与严小龙见面的场景。那是1979年的9月10日,黎运友和几个考上华南农学院的同乡到校报到,一位体形不大、看上去精干利落的校友热情地帮忙提行李,这个校友就是高两届的同乡严小龙。
同在华农,黎运友读的是农学系,严小龙读土壤化学系,两人隔着一栋宿舍。在黎运友的印象中,小龙除读书认真外,人比较活跃,待人很热情,在学校同乡中有威信。每到中秋,同乡就会相聚一起坐坐。后来,就听到了小龙因为成绩优异被国家公派到美国加州留学的消息。当严小龙学成归校时,黎运友已经毕业了。此后,严小龙曾应邀到阳春作有关美国农业现状的讲课,黎运友和他再度见面。
近两三年来,黎运友和严小龙联系的次数稍稍多了些。很多次到广州,他通过在华农任教的同班同学,关切地打听小龙的近况,每次得到的答复总是在实验室,黎运友和同学直扑实验室。有一次,看到实验室里坐满了人,小龙和10多个同事、学生在研究讨论。因为不希望影响严小龙的工作,他们每次谈的时间都很短,最长不超过1小时。
“小龙的家就是他的实验室。”现任阳春市烟草专卖局副局长的黎运友,至今尚不知小龙的家在何处。
“他服务家乡的意愿很强烈”
阳春市政协主席关则荣和严小龙同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首批大学生。小龙是应届考生,而关则荣是“老三届”。1977年,严小龙考取华南农学院,关则荣考取与华南师范学院。从那时候起,他们就开始了长达30余年的交往。
很多场景已经远去,但一起看电影的一幕,关则荣至今难忘。华农、华师两校邻近,因为同乡关系,在广州念大学的阳春学子又少,大家觉得很亲切,交往也比较频繁。每到周六、周日,华师经常放电影,严小龙有时候在晚上提着板凳和同乡过来一起看露天电影,场面很温馨。
谈起数十年的交情,关则荣说,对严小龙有两点印象非常深刻。
目标明确。当时,大学生活很清苦,严小龙读书非常用功。那个时候,大学生选择学农的很少,他的目标很明确,并且一直坚持下来,这相当不容易。对自己的科研工作,严小龙尽心尽力,全部心思都扑在了大豆种植事业上。
服务家乡的意愿强烈。严小龙多次和同乡说起,要在阳春搞大豆种植推广示范基地,并希望到家乡大地好好地走一走、看一看,看有没有什么地方适于推广自己的成果。前年春节,小龙回阳春小憩两日。当时,大豆种植科研项目即将破关,谈起自己的成果,尽管他很低调,但大家感受得到,严小龙很为自己的成就自豪。“别小看我种的这个豆,产量很厉害。”他曾这样说。关则荣还介绍,阳春有关方面曾请严小龙就无土栽培技术推广和农业发展给予指导,他都十分热心,没有半点大人物的架子。 张文兵 唐丹丹 张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