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路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重庆大足与阳江发展条件相似———
■ 本报记者 张志清
这几年,阳江在举办中国(阳江)刀博会,大足在举办中国(龙水)五金博览会,都同时推介各自的旅游资源,并且两地企业都到对方参会。
两地的发展条件十分相似,但是,在阳江企业遭遇“寒冬”时,大足五金业却连年保持30%的增长。于是,一个问号渐渐浮出水面:两地是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本届刀博会期间,记者就此采访了参会的大足县官员和企业家。
两地惊人地相似
有人说,两个地方有点像“孪生兄弟”,就连一年一度的博览会内容都如出一辙。其实,博览会的雷同还只是表面,在表面的背后还有更多质的近似。
首先,两地有着近似的历史路径。约1000多年前,冼夫人在阳江铸造大量兵器,此后的唐朝,石刻艺术在大足兴盛使用大量刻石工具,两地规模化制刀基础先后奠定。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大足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至今还是全国百个产粮大县之一,同样富足的阳江素有“阳江贵地永无忧”一说,现在还有巨大的农业发展潜力。
其次,两地近似的资源禀赋决定了近似的产业结构。历史分别为两地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上天分别给两地赐予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今,阳江凭借世界级宝贝“南海Ⅰ号”和温泉、沙滩,旅游产业得到蓬勃发展,而大足也依靠上榜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和温泉、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资源,初步尝到了无烟工业的甜头。同样,制刀的传统在两地都孕育出地方支柱产业:阳江的五金刀剪年产值过百亿元,大足的五金业产值也过了60亿元。
甚至未来发展设想都惊人地相似:两地都有世界级宝贝,但旅游业都还停留在观光游的形态上,都需要向休闲度假游转变,两地五金刀剪业都有产业升级的迫切要求。
大足县领导:两地合作多过竞争
大足县县长周波说,虽然两地产业结构相似,但地理空间遥远,各自摸索到的发展经验教训不同,只要开展交流就能促进双边发展。他这次带来的经验是,走大五金之路。他说,大足县不囿于对金银铜铁锡进行加工的传统小五金领域,刀剪只是大足五金产业中极小一部分,他们的大五金是指以各种金属作为原材料主要通过物理过程进行加工的行业。这样,大足就能与阳江开展错位竞争。
大足县副县长杨烈接受采访时说,目前,阳江旅游业的重点客源市场在珠三角和港澳,大足旅游业则盯着重庆和成都的旅客,不存在竞争,今后,两地要拓展客源市场,阳江需要内地客,大足需要沿海客,两地旅游业正好可以互相推介,携手发展。就五金行业来讲,大足县出口的是船锚、锯片,而阳江出口的是刀剪等日用五金。一个以内销为主,一个以出口为主,目前确实是一种错位竞争。
大足县五金办主任王海蓉告诉记者,大足的为民刀剪公司就在用人工为阳江的十八子加工刀坯,这样既发挥了大足企业劳动力成本优势,又发挥了阳江企业后续环节的设备和工艺优势。
大足企业:刀剪领域肯定竞争
这次阳江刀博会,大足县来了两家企业,记者采访了其中的荣达刀具公司的董事长王学荣。王学荣说,他的企业创办才三年多时间,年产值也仅仅400万元,按规模在当地排行老四,论规模、论技术、论市场定位,目前大足对阳江刀剪企业都不构成竞争威胁,但竞争很快就会来到,这种竞争有利于两地企业升级成长。
市场方面,阳江企业将更多地走内销之路,大足企业则产生了外销的强烈冲动。王学荣说,出口订单的批量大,有利于大足企业迅速扩大生产能力;大订单的批量生产可以降低产品平均成本,即便出口销价低,他们仍然有钱赚。这两点原因使他们想出口。其次是品牌竞争,王学荣说,他和他的同行已经在注册商标、品牌创建方面起步。
对于竞争,王学荣说大足企业不怕:他们有人工锻打工艺的优势,相对于机制的阳江刀,他们锻打的刀更受内地消费者的喜爱。他们有成本优势,阳江走机制路线,就是人工成本所迫。他们还有内销网络的优势,阳江企业要打开内地市场要漫长的过程、高昂的营销成本。当然,阳江也有优势,如产业集群庞大、产业链条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