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春湾公社勇闯禁区,展开惊心动魄的农村生产方式变革
本报记者/张文兵 吴建光
秋意正浓,我们走进阳春市春湾镇。田陌纵横,水稻染金,一派恬静风光。听当事人讲述当年搞包产到户的历程,仍有惊心动魄的感觉。
穷则思变
时间上溯到30年前。197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后的第20个年头,地处漠阳江上游的阳春县春湾公社,和全国许多农村一样,群众仍处于“吃不饱”的状态,“换一种生产方式”成为农民的自发要求。
今年59岁的春湾镇人大办公室副主任植建隆,当时任春湾公社办公室资料员。他回忆说,在“大锅饭”体制下,农村生活困难,生产队分配水平低。当时每家每户口粮由生产队集体分配,少的每人每月20多斤,多的三十五六斤,最多的才40斤。此外,加上一点杂粮,如番薯、木薯、玉米等。逢到圩日,才能吃上一顿干饭,其他时间则只能煮粥喝。群众每个劳动日挣的工分,折算成现金一毛多,不到两毛钱。以当时两分钱可买一盒“南海牌”火柴算,群众劳动一天仅可买六七盒火柴。
一些基层干部一直在苦寻解困办法。1973年,时任阳春县委常委的李孔辉,调到春湾公社兼任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公社连续几年组织群众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和普及科学种田等,落实毛主席“抓革命、保生产”的指示,但生产还是徘徊不前。1978年,春湾公社全社粮食总产4674万斤,连续五年仅平均递增3.8%。全公社粮食分配人均每月35.6斤,现金分配年人均77元。全公社10个山区大队的分配水平远远低于平原地区。
穷则思变。集体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农村呼唤变革!
“箍队”风波
就在1979年,春湾等公社发生了分队风波。
这年上半年,此前还处于苗头状态的群众闹分队呼声四起,浪潮汹涌。农民希望把大的生产队分成小的生产队,因为小队好转身、好管理,种好庄稼,有望改变贫困的生活。植建隆回忆说,当时一些农村一片混乱,生产几近瘫痪,出现集体生产无人管,早稻成熟无人割的现象。
面对这突然而至的混乱局面,县委采取紧急措施,从各公社以及县属部门抽调大批干部职工,编成若干工作组下乡“箍队”。堤裂堵漏,桶裂加箍,这当然是应急的法子。
“箍队”的效果却不明显。植建隆当时随公社革委会一位副主任驻刘屋寨大队“箍队”,他说:“当工作组在群众大会上高谈社会主义优越性时,社员却围着带队的领导要救济粮;当工作组动员大家恢复生产抢收抢种时,他们干脆就把集体的耕牛赶到工作组住的地方。工作组成了放牛队,搞得啼笑皆非。”从多数工作组反映的情况看,不是越箍越紧,而是越箍越散。
植建隆介绍,当时,春湾公社的“班长”李孔辉在省党校学习,他给公社党委回信说:“当前农村出现一些问题,要正确对待,不要把它看得过分严重,只要能把生产搞上去就好了。”
冒险包干
这年大暑时节,李孔辉回来了。“我们不要再去‘箍队’了。”他说。
在党校学习期间领会到中央新信息的李孔辉,介绍了四川省放宽农业政策、实行包产形式生产的做法和经验,并在领导班子会议上提出要研究学习四川经验,创办春湾式的社会主义农业。
会上总结认为,30年来实行集体生产这种体制,从形式上说就是“大锅饭”,不利于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从做法上说就是搞“一刀切”,搞“一个模式”生产。“农业生产是与天时地利以及生产条件的优劣相互联系的,怎么可以‘一刀切’、‘一个模式’呢?”有干部这样反思。有人认为,闹分队的浪潮,正是群众要求改变生产形式的自发行动。
虽然一些同志仍然疑虑重重,但会议最终基本通过《春湾公社放宽农业政策 改革生产形式的试行方案》。在那个年代,这被认为是“冲禁区”的做法。
生产队长以上干部和部门单位领导参加了放宽农业政策动员大会。会议决定从当年的晚造开始,试行生产形式改革,并对如何实施作了具体的部署。一些干部仍然思想不通,但早就期待变革的大队干部百分之百同意。“只要你敢,我们就跟着干。”他们道出这样的豪言壮语。
1979年晚造试点的做法,主要是实施两种生产管理形式:一是大包干到户;二是联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所谓大包干到户,就是核定产量指标和上交任务,除去上交集体部分,其余全部归“包工包产包成本”的农户所有。这种形式以水稻管理为主,选择创造全国水稻高产典型的前进大队作试点。而联产到组,则是把总产量指标承包到若干人联合耕作的小组,除去上交集体部分外,剩余部分由小组成员自行协调分配。这种形式以经济作物管理为主,选择靠近圩镇,鱼塘、甘蔗等作物较多的新明大队作试点。
谷物满仓
秋后的暑气依旧。然而,绿油油的禾苗迎来习习的凉风,热气一夜间消融了。
田野上,中耕施肥,排水灌溉,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过去生产队长挨家挨户喊破喉咙催人开工,但人们还是拖拉开工,松松散散;现在人们起早摸黑,披星戴月,自觉出工劳动。
“热情从来没有这样高涨,连小学生放了学都赶着帮忙。”今年72岁的原前进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圣钧讲起这惊人的转变,仍然十分感慨。
这巨大的变化,惊动了县委的领导。卯时天光,他们早早到了田野,包干田里都是劳作的身影。“大家这么早就出勤了?”“还早?寅时就到了。”“为什么今天出勤这么落力?”“实行包干到户了,做多做少是自己的啊。”
李圣钧记得,李孔辉也几次下到前进大队看禾苗长势,包干的田地禾苗长势喜人,明显好过旁边没有包干的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