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劳动保障局负责人谈学习实践活动
■本报记者/李明
去年持续至今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继而给就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我市也未能幸免,在今年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用不小的篇幅,从加强培训促进就业等方面部署了应对之策。近日,市劳动保障局局长梁文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今年该局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将促进就业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以培训促进就业。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使群众得到真真正正的实惠。”梁文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切实解决群众的就业问题,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要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当前,我市农村劳动力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比较差。要帮助他们充分实现就业,就必须大力开展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以培训促就业。
如何做好农民工培训就业工作?梁文介绍,市劳动保障局将从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等多方面努力。
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的建设是该项工作的首要任务。梁文介绍,该局将重点推进县镇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和培训网络建设,力争每个乡镇都建立培训基地。形成以市综合技能培训基地为龙头,以市技工学校为依托,构建覆盖全市的市、县、镇三级技能培训网络。同时努力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采取与培训机构合作、在企业建设培训基地、委托培训、送教下乡、送教上门和远程培训等方式,灵活多样地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有了培训基地,还要注重培训实效。因此,市劳动保障部门将按照“三贴近”开展培训工作:一是贴近农民特点,注重培训的可受性。根据农民工的年龄、性别、文化、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合理设置培训课程,使农民工对培训内容听得进、学得了、用得上。二是贴近市场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要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三是要贴近阳江的实际,推进培训的实效性。各级培训机构立足阳江产业、资源等实际,在开展满足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需要的技能培训的同时,重视开展种植业、养殖业、海产品加工业等农村实用型技能培训,围绕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开展农村实用技能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的农业技能,推进就地就近就业。
梁文表示,为确保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工作取得实效,在实际工作中,该局还将尽力做到“两个联动”:一是上下联动,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工作考评制度。二是部门联动,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整体推进劳动力培训就业工作。在做到“两个联动”的同时,还将努力做到“两个防止”: 一是防止政府热、农民冷。利用电视台、宣传墙报、各种会议和培训等,落实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宣传当前用工形势,调动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参与就业培训的热情,推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二是防止市县热、乡镇冷。农民工就业工作重点难点在乡镇、街道。全市劳动保障部门将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大宣传、大投入”的农民工就业工作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