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j0505a601 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的一个小山村,全村面积2.6平方公里,有100多户人家,500多口人。解放前,这里穷山恶水,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解放后,当地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以陈永贵、郭凤莲等领头的大寨人决心改变山村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通过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成了层层梯田,并通过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大寨村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
在一个小黄金周,我们一班阳江朋友相约,结队来到了这个远近闻名的山西大寨村,探访出色的大寨人和参观改革开放后的大寨新貌。
我们乘车直接到达虎头山的停车场。下车后,我们顺着虎头山上的小路一直往上走,只见大寨村由窑洞改建而成的楼房林立,整齐有序!虎头山上松柏青青,花香四溢,满山烂漫,展现在游人面前的是一派迷人的景象。
我们先后游览了大寨陈列馆、观景亭、工业园、大寨公社旧址,还远眺大寨“狼窝掌”,不见昔时的荒芜,所到之处都是山花烂漫,林木葱郁、厂房矗立 。
我们瞻仰了陈永贵的陵墓。陵墓位于虎头山最高的地方,大寨人将他的陵墓模仿中山陵建造,筑有228级青石台阶,每一个台阶都被大寨人寄寓了某种意义。据说陈永贵扫盲后写了一首诗 :“看山容易上山难,上得山来景更宽。莫说此山无人到,更有高峰在前边。”陈永贵是1986年3月26日逝世的,他生前交带过大寨乡亲:“在我过世后,请你们把我的骨灰撒在大寨大地上,可别撒在狼窝掌哩,那个地名不吉利,别叫狼吃了我哩。”大寨人把陈永贵的骨灰安放在虎头山,代表了大寨人对自己老支书的深厚感情。
如今到大寨参观,不看“七沟八梁一面坡”的梯田了,除了瞻仰陈永贵的陵墓,就是参观他的故居。陈永贵的故居是两个窑洞,夹在大寨的餐馆旅店、旅游商品小摊档间,一间是他的卧室,一间是他厨房。卧室里挂了陈永贵生前的许多照片,最引人注目的是窗台的一个老式电话,陈永贵的孙女陈红梅告诉我们,当年这部电话是可以和毛主席通话的。
陈红梅还告诉我们,“农业学大寨”以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李先念、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曾相继视察过大寨。来自海外134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界要人和友好知名人士,国内各行各业的人士,共有上千万人次前来大寨参观学习。贵宾住过的地方保留着原貌,全部向游客开放。
阅读陈永贵故居的文字介绍,我们觉得陈永贵是中国最伟大的农民了,他靠他聪明的头脑,靠他艰苦的努力,带领干部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改变山区贫穷面貌,贡献了毕生的力量。他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曾当选为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75年至1980年任国务院副总理,有人说他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位“文盲宰相”。当了京官后,陈永贵经常回到大寨村,此时他就成了一个普通农民,下地干活,找人聊天,还下厨房做家乡饭请乡亲们吃。他传奇的一生和辉煌的业绩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看了大寨社会主义新农村,看了陈永贵的故居,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一个中国农民的平凡和伟大,可以感受到大寨人对陈永贵的热爱和感恩。
陈永贵的孙女陈春梅写的《我的爷爷陈永贵———从农民到国务院副总理》一书,她就在自己爷爷的旧居签名发售,大凡是游人到此,都会买来阅读、纪念。陈春梅得知笔者也姓陈,又是从事文艺创作的,她签了名就将书相赠,说什么也不肯收钱。她还特自与我们广东的朋友合影。
出游回来读着陈春梅写的书,大寨人的故事留在记忆中,我们真是不虚此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