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涡中,6月21日起,29岁市长周森锋与其所在的城市一起沉默应对,任凭媒体如何集聚、网络追问如何紧逼。
周森锋以这种方式换得其“期望的平静生活”。29岁的市长,履新的第一周,从承载网络舆论之重开始。
外热内冷中的29岁市长
6月27日,周森锋就任市长整一周。记者试图从宜城市委市政府门户网站上探查周的新近动向,但有关其最近报道,至今仍停留在6月21日就职市长那一刻。
在周森锋本人的拒不回应、其周边人员拒受采访、当地政府部门刻意低调的多重合围下,6月27日起,坚守多日的媒体记者,开始陆续撤离。
同一天,有关周森锋的最新消息悄然从各大网站上消失。与此同时,网络上开始对事件进行成规模的集中反思。
有人总结,这起风波,因权力的习惯性不透明,最终变成了持续升级的舆论风暴。回顾事件,周森锋坐上了舆论的“过山车”。有网友发问:“风暴过后,从官方到民众,分别收获了什么?权力封闭运行的难题是否可以就此开始慢慢解开?”
新华网评论建议给“29岁市长”们更多制度出路,文章认为,“要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机制,避免因信息发布不及时、内容不全面导致各种猜测、联想……”
“给这位‘最年轻’的市长五年时间吧!五年任期后,其政绩如何、官品如何、为人如何,宜城人民最有发言权!”网友不吝呼吁。
下一站在何方?
从“最年轻市长”成为“最著名市长”,29岁的周森锋,下一站将走向何方?
6月22日,周当选市长的第二天,网络热议中,有网友追捧其前途无量,有网友担忧其基层工作不足,对其施政效果报以谨慎态度。
作为清华大学与襄樊市人才合作协议引进的第一批高级人才,2004年7月周森锋到襄樊市建委挂职始,“分管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管理、历史文化名城管理等工作,开始就是副处级”。
除单位同事和当地领导对其“责任心强、作风扎实”等评价之外,本报记者了解到,在襄樊市规划局工作期间,周参与的两个项目,在2007年度湖北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获奖评比中,就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而在襄樊市建委工作期间,周到基层项目部锻炼,每天到工地上督察施工进展,也给同事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5年,清华大学到襄樊挂职的硕士生,很多选择了去国家部委工作,但周森锋留了下来。“在襄樊的扎根,使得他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
外界分析,年轻、高学历、专业知识和五年的基层磨砺,是周的优势。
在当选市长后,横向比较该岗位职责,周森锋先前的优势还有多大?他又面临怎样的挑战?
有人分析周的履历后认为,之前他都是担任副职,“但县市党政正职要求具备统领全局和处理负责问题的能力较强”,“周还要适应从事务型到技术型干部的转变,这需要磨砺”。
宜城隶属襄樊市,是湖北传统的农业大市,经济发展水平位居襄樊市前列。该市最新的奋斗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3年翻一番,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年翻一番,冲刺全省综合实力20强。
“他担任市长后,不可能马上推出全新的施政主张,首先还是抓落实、抓工业、抓民生,保持目前的发展态势”,宜城市一位官员认为,周森锋之前分别在建委和规划局工作,“他有土木工程和管理科学的专业背景,有助于他以‘专家视野’来治理城市”。
而作为最年轻的县级政府“一把手”,摆在周森锋面前的,将是首次直接面对辖区50多万人口的衣食住行问题。“如何保护农民利益,如何协调利益集团关系,如何理顺干群关系,如何带动城镇发展等等,都是这个80后市长需要考虑的问题。”
6月21日,周森锋当选后曾在人代会上作了表态发言。他承诺:一定忠诚职责,恪尽职守,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贡献给宜城这片热土,以实际行动接受检验。
未来,他将以怎样的姿态领导这座56万人口的县级市,其个人命运走向又将如何,这些,都势必为公众所长久关注。
南方日报记者 徐剑桥 湖北襄樊、宜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