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
2009-07-29   来源:池州农批网  作者:嘉音   字体:【 】  浏览:50次   评论:0
   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现状:人散、线断、网破
   由于种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市农技推广机构特别是县、镇两级的基层机构普遍存在着管理不顺、经费奇缺、设施落后、职能错位、人才缺乏、队伍不稳等问题;广大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长期面对着千家万户的农民和广袤的土地,默默无闻、辛勤工作,但现实却处于责任、贡献与利益极不相称的局面。农技推广机构亦已呈现出 “人散、线断、网破”的迹象,问题不容忽视,开展改革刻不容缓。这几大问题主要表现是:
   管理不顺
   市、县两级52个农科机构均由相应职能部门直接主管,但248个镇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情况不一,其中属县级业务部门管理的有180个,镇政府管理的有57个,双重管理的11个。
   资金缺乏
   全市300个农技推广机构,属财政全额拨款的仅有74个,占总机构数的24.67%;财政差额拨款的有119个,占总机构数的39.67%;自收自支的有107个,占总机构数35.67%。全市购买养老保险的机构有190个,占总机构数的63.3%。全市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普遍存在“找饭吃”现象,同时,农村科技推广没有专项经费保障,也制约工作开展。
   设施陈旧
   办公场所陈旧。全市300个农技推广机构,其中自有办公场所的有217个,其余83个站靠租借场地办公,且多数办公场所建于80年代,需修理或重建。
   通信交通工具缺乏。90%农技站仅有一台电话,基本没有计算机等现代办公培训设备,农技人员还靠自行车下乡服务。
基层农技站没有试验示范基地,影响农技推广效果。
   仪器缺乏。不少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普遍缺乏电话、电脑,以及农残测试仪等必要的设施(设备),大量的技术工作主要靠农技人员“手摸、眼看、鼻闻、尺量”的原始手段进行。
   经营困难
   有的农科推广机构由于经费不足,不得不以经营农资产品为主来弥补,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真正用于从事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时间非常有限。有的则以管代推,服务滞后,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农林产品重大病虫害、畜禽重大疫情预测防治等较为薄弱。事实上,个别在“市场化”经营走得较前的机构也难以为继。
   人员老化
   农技推广人员占农村人员的比例相对较低,且为数不多的高中级技术人员大都集中在市、县两级,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较少。就是高中级技术人员,大部分也只善于从事基本的技术推广常规工作,懂技术、会管理、能科研、善经营的综合性人才较少。同时,多年来镇级农技推广机构都无法招收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人员年龄45岁以上的占90%以上,加上极少参加过相关专业学习培训,导致专业单一,知识老化,不懂得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主要靠经验从事经营和服务,无法提高服务质量。
   队伍不稳
   农技机构特别是镇级机构工作人员反映关系自身利益最为强烈的有两大问题,一是福利待遇低且难保证。认为收入不如保姆,加上没有购买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认为不但不象城镇职工,反而不如农民,后顾之忧重;二是政治上没出路。自2002年机构改革后,农技推广人员没有了公务员身份,以往优秀工作人员提任镇领导的路子没有了,一旦入了此门,干好干坏都只能一辈子呆在站所,做着被“外行”领导的“内行”工作。
   市政协建议:重组机构,配强队伍,加大投入    
   农技推广机构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四点:
   重组机构,理顺体制
   对县级推广机构,可结合农口有关主管部门大部门制实施后重组,仍隶属相应主管部门管理。对镇级推广机构,按照资源整合、合理设置的原则,由各县(市、区)根据本地农、林、牧、渔等产业特色和财力情况,采取派驻设置或综合设置的方式,在这次政府大部门制实施中一并组织开展改革,优化整合现有机构配置,重组定编。
  创新机制,建强队伍
  农技推广机构重组定编后,实行人员聘用制,按有关文件精神和岗位设置,重点面向在职人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并安排适当编制向大中专毕业生公开招聘。对未能继续上岗的在职人员可采取提前退休、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给予经济补偿的办法进行分流,实践经验较丰富的按自愿原则可推荐为村级技术员或鼓励、支持其自办农业服务实体。同时,完善实绩考评制度和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规定机构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到重点村、农业龙头企业驻点,以增强职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并为村级技术员提供示范。
  明确职能,优化服务
  明确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规定不得开展经营性服务。为解决机构人员较少难以满足千家万户农民分散经营需求的问题,并便于我市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农科项目和资金,可由县、镇政府争创条件,向当地农林茶场、企业、农村集体、农户通过划拨、购征、租借、联办等方式,为农技推广机构提供一块相对集中的农用地作为技术推广示范园,向农民提供免费参观学习,示范园的收益用于生产开支和弥补机构技术推广经费开支。
  加大投入,保障经费
  建立和完善财政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保障机制:一是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农技推广机构改革的文件精神,参照教师工资发放形式和水平,由财政全额承担农技推广机构在编人员的工资待遇,保证农技推广机构正常履行公益性职能;二是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规的要求,把农技推广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三是按照省的规划要求,作出资金投入计划,保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三年内达到“有独立办公场所,有必须试验示范基地,有必备仪器设备”的要求;四是集中一定财力,在一段时间内解决农技推广机构历史遗留的债务和工资、社保经费欠帐等问题。   本报记者/黄娟娟
Tags:农业技 广机构 责任编辑:嘉音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阳西创新“六个课堂”培训农民工 [下一篇]阳江市电力设施建设用地及青苗补..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