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东东城试点村级维稳工作站让群众投诉有门———
如今,在东城那味等村,“有诉求,找工作站”已经成为村民的共识。该镇在阳东县率先探索建立村级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制度,两个多月以来,小小综治维稳工作站处理村中大小纠纷数百起,初步形成了“小矛盾不出组、一般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镇”的良好局面。
分类处理矛盾纠纷
东城镇人口多,社会情况复杂,各种矛盾纠纷一度较多。去年10月,镇委镇政府决定,在干部基础和办公条件较好的那味、石仑、报头三个村,成立了村级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
工作站虽小,任务却不轻。东城镇有关负责人介绍,工作站主要发挥村干部群众信任、联系广泛、信息渠道多的优势,对各种矛盾纠纷实行全面排解、疏导劝解,联系化解、牵头和解,对各类矛盾纠纷实行分类处理。而对一些邻里纠纷、家庭成员吵架等一般性矛盾,要求工作人员及时调处,全力化解,把思想工作做在前、做上门、做到家、做到位。对情况复杂需综合调处的,则请求上级部门共同处理。
维稳实绩成为工作站成员的重点考核内容,镇对村工作站维稳工作进行月考核,表现突出未出现重大上访事件的予以奖励,表现较差的则取消奖励并进行警告乃至严重警告。闲暇之余,工作站成员定期参加业务培训班,学习《信访条例》、《人民调解条例》和治安管理有关法律法规,提高业务能力。
两年纠纷一朝了结
在工作站常常可看到这样一幕:工作站成员和村民坐在干净明亮的接访室里,拉家常、聊天,往往是一杯茶喝完、一根烟抽完的功夫,一些小矛盾、小纠纷差不多谈拢甚至当场化解。
石仑工作站成立后解决的第一件纠纷是转包责任田的纠纷。村民阿雄1989年因工作调动,将两份责任田转包给村民阿朋,阿朋负责完成每年的粮食任务。由于2005年农业税减免以及去年两份责任田中的部分土地被征用,双方为责任田的归属产生矛盾。阿朋将此事申请工作站调处,工作站人员多次翻阅土地管理政策,研究调处方案,最后提出了双方各占责任田归属一半的方案,双方同意接受并签下了调解协议书。
报头村委会的阿福、阿超、阿方是邻居,2008年10月以来,三人为了相邻巷道的使用问题发生纠纷,甚至出现打架的情况。工作站了解此事后,及时介入调解,劝当事人以和为贵。在工作人员劝说下,三人都签下了调解协议,并承诺保持原来巷道位置不便,三方共同使用,两年纠纷一朝了结。
“工作站是我们的灭火器”
记者日前到那味村工作站采访时,遇见在站内咨询的村民梁学鹏。“以前有问题都要跑到镇里面去解决,不仅浪费了时间,也要花费不少成本。现在工作站是我们的‘灭火器’,有问题直接向他们反映,沟通后气消了问题也解决了。”梁学鹏笑着说。
群众都说,有诉求有矛盾纠纷找工作站,不用到处瞎跑乱撞了,不用担心投诉没门了。一些基层干部说,有了工作站集中受理群众来访,群众反映诉求方便了,效率提高了,效果更好了。
成立两个多月来,三个村级工作站交出了漂亮的答卷,记录在册的10件纠纷,9件已达成协议,1件已调解暂未达成协议,调解成功率在90%以上,而现场已处理未记录的小纠纷则多达数百件。
村工作站不仅帮助村民们解决了问题,也拉近了干群距离,融洽了干群关系,干部素质也得到了提高。据介绍,该县下一步将在全县推广这样的做法。陆超 任汝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