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目标———
生产总值增长12.5%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1.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以内;工业总产值增长16%,农业总产值增长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外贸出口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
四个“更加重视”
更加重视增加投入。
更加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
更加重视招商引资。
更加重视民生福利事业。
【关键词】 狠抓大项目
加快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支持阳江核电站加快建设,争取阳江抽水蓄能电站、华厦阳西电厂3、4号机组、镍合金项目尽快上马,推进海陵岛风电、阳东华能风电项目建设;力促嘉吉粮油扩产,确保华润水泥等重点工业项目年内投产;加快南海湾温泉大酒店等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引进和发展大型购物商场、商贸城等商业项目。
加快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配合做好广东西部沿海高速铁路、海陵湾大桥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阳云高速公路、开阳高速公路阳江立交及连接线和阳江港5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等在建交通设施建设。推进海陵岛等风电场接入工程建设,抓好220千伏阳春凌霄(春湾)、阳西坝基头等输变电工程项目建设。
加快一批重大民生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市第一中学新校区以及阳东二中、阳西二中二期工程等教育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市中医医院新院、市公共卫生医院等卫生项目和市人防战备指挥所等人防项目建设。
【关键词】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壮大工业规模。以汉能LED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培育做大光伏产业。提升优化五金刀剪产业。着力做大做优水泥和特殊钢产业,引进和扶持大型企业对水泥和特殊钢等行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配套发展,重点加快华润水泥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汽车零配件产业、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20万亩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促进优质粮、蔬菜、水果、南药、花卉、蚕桑六大特色产业发展。建设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无公害养殖基地。加快东平国家中心渔港建设,推进溪头、对岸等渔港升级,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全面铺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海堤达标加固建设。
打造滨海旅游胜地。高起点、高标准做好海陵岛旅游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以海陵岛为龙头的滨海特色休闲度假产业。完善重点景区景点设施,强化阳东环东湖生态区、阳春凌霄岩国家地质公园和阳西咸水矿温泉等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实施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九个一”工程。
搞活现代服务业。推动普通商品住房和政策性住房开发建设。完善阳江港码头、阳阳铁路货运站场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和培育大型专业物流企业,推动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大力培植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扩大外贸出口,重点支持一般贸易出口、品牌产品和优势特色产品出口。
【关键词】对接融入珠三角
主动融入珠三角。加强与珠三角和粤西城市的区域合作,联手推进市场开拓,实现市场相通;联手推进产业对接,实现产业互补共兴;联手推进资源开发,实现资源共有共用;联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融入珠三角经济圈。
全力招商引资。发挥地缘、港口、土地和生态环境等优势,加强产业招商和资源招商。着力引进投资额大、带动力强、效益好的大项目。在继续吸引民营企业和国外大公司投资的同时,注重瞄准大型国有企业,争取中央企业或省属重点企业到我市投资。
加快产业转移园建设。大力推进园区征地工作,集中力量加快标准厂房、道路、电力、通讯、环保等设施建设,尽快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继续落实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企业、项目进园,不断壮大园区经济规模。加强工业项目建设用地管理,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
加强劳动力培训转移。构建覆盖全市的三级技能培训网络。采取与培训机构合作、在企业建立培训基地、委托培训、送教上门、送教下乡和远程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灵活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确保全年培训2.6万人、培训就业率达85%以上。
【关键词】建宜居滨海新城
强化城市规划。重点推进城南新区分区规划、三江岛、银岭工业园和海陵岛控制性详细规划,继续完善鸳鸯湖公园南部地区概念规划,着手编制绿道规划。认真编制城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加快城市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
加强城市建设管理。重点推进东门南路、富康路、南浦路、体育北路等一批市政道路和开阳高速公路阳江立交及连接线建设,加快开发建设城南新区、金山路以北片区和共青湖核电科研基地等重点区域。重点加快市区“一河两岸”整治开发,完成市区漠江路、环城东路、石觉路、渔洲路等12条市政道路改造维修和东岳公园的整治工程。加快“数字城管”步伐。
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推进宜居镇村、生态示范镇村、环境优美镇村建设。加强城镇和村社区治安、交通秩序、市容卫生管理。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条件,引导和鼓励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