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春耕生产有序开展,集体林权改革初见成效 本报记者/梁宗具 通讯员/黄业崇 农稳天下稳,农安天下安。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关系一个地方的发展和稳定。在适应新的大部制变革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时代要求中,新组建的市农林局如何落实措施、推动阳江农林业迈上新的台阶?市农林局局长陈仕欢表示,今年农林部门将从夯实农田基础设施、调整农作物结构、建设农业示范基地等方面落实措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农林工作开局良好 陈仕欢介绍,农林局尽管组建时间不长,但该局适应机构改革新形势,及早布局谋篇并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抓改革、促工作两不误,首季度农林工作开局良好。 一年之季在于春。年初召开的全市农林工作会议部署了春耕生产工作,近日又召开了机耕插秧现场会,推动早造水稻耕种工作有序开展。另一方面,落实措施促进阳春市陂面、阳西县新圩、阳东县那龙三镇集体林权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展,并在基本完成林权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顺利召开现场会,在全市全面铺开集体林权改革工作。 今年以来,围绕全市170条贫困村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这项庞大“民心工程”的开展,市农林局全力做好统筹协调,确保了该项工作的稳步推进,并获得了省督导组的肯定。最近,我市成立了5个督导小组,将分赴各地开展督导工作,进一步推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开展。 此外,在春季动物防疫工作中,我市措施得力,未发生猪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疫情。“在今年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申报工作中,最近已获得了省农业厅的批复,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陈仕欢说。 特色产业促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年初召开的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今年我市要大力提升现代农业。突出抓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打造南药、花卉、名优水果、禽畜养殖等特色产业群。加快广东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经营,着力打造环珠三角现代农业基地,做强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而今年市两会则进一步明确了农林工作的目标:全市农业总产值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9%。 “目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良好,首季度农林工作开展顺利,实现全年农林工作目标是完全有信心的。”陈仕欢分析说,去年我市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其中农民增收幅度、农业创品牌数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农业产业化速度都创下了历史新高,为实现今年农林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市农林部门也正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比如我市农业还存在产值不高、基础设施和园区建设滞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产业化相对落后等方面的差距。“只有正视差距和不足,才能更好地谋划发展措施。”陈仕欢说。 强化措施优化发展现代农业 目标已明确,关键是抓落实。陈仕欢表示,今年农林部门将重点围绕“强基础、调结构、建园区、壮龙头、保安全、抓投入、活招商、促改革、惠民生、提能力”的基本思路,统筹推进农林业、农村各项工作,优化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强基础,提升综合生产能力。组织申报和实施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0个以上,完成整治农田改造中低产田面积5万亩以上,重点抓好阳春潭水示范区1万亩工程等项目建设。狠抓100条自然村林业生态文明万村绿工程和海陵1000亩红树林工程项目建设,着力完成造林面积10万亩以上。 调结构,加快特色经济发展。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基础上,培育扩大区域性特色主导产业,突出抓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培育发展特色农业专业镇、村,着力打造水果、南药、花卉、蔬菜、蚕桑等十大特色生产基地。 建园区,提高示范带动能力。启动建设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20万亩供应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力打造省级以上农业园区3个、省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个、省级林业示范自然保护区1个。 壮龙头,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力争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 惠民生,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全面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集中力量落实全市170条贫困村及贫困户的定点帮扶任务,加快帮助贫困地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此外,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强化对外交流合作。抓好基层农技、畜牧技术等推广体系及集体林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增强管理服务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