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扒绿康水产养殖合作社做好“合”字文章 本报记者/梁宗具 建5层高500多平方米的新办公楼,社员“入股费”从3万元提升到6.5万元,谋划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这是记者日前从阳西县沙扒绿康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获悉的新鲜事。近日,值绿康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新办公楼入伙之际,记者前往该合作社探访其发展壮大的成功之道。 合作采购:统购虾苗饲料省成本 据了解,近几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多达145个,但像绿康水产养殖合作社这样有实力建办公楼,并设置如此高门槛的合作社却不多。 “成立合作社后,对虾养殖规模扎堆扩大,虾苗饲料等团购成本降低,标准化养殖提升销售价格,给参与对虾养殖的社员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合作社理事长、对虾养殖户陈增前开门见山地道出该合作社发展快、效益好的关键原因。 陈增前介绍,自2008年11月成立合作社以来,共有38名从事对虾养殖的当地养殖户加入合作社,目前该社社员的对虾养殖规模达2700多亩。这些虾塘统一大批量采购虾苗、饲料,比单家独户购买降低成本10%左右。 该合作社将社员的入股费作为公共基金,用于购买虾苗、饲料费用和技术培训等日常运作经费,这些优势都是单家独户养虾不具备的。尤其是当个别社员有资金周转困难时,还可通过这笔基金进行低息贷款。去年,该合作社用于支援困难社员的资金就达70多万元。此外,加入合作社的社员还有技术指导、市场信息共享以及共同抵御自然灾害等权益。 合作养殖:标准化养虾质优价高 绿康合作社将2700多亩虾塘分成6个片区,每个片区确定牵头管理人,采取标准化养殖,统一技术管理。在生产中,各个片区统一选用同一种虾苗、同一种饲料和药物,确保每个虾塘实现标准化养殖。目前,该合作社正致力开展无公害生产及认证工作。 这样,社员养殖的对虾质量有保证,产量有规模,竞争有优势,价格也比散户高。“由于有规模,质量有保证,经销商也喜欢把车开上门一次性大批量采购。”陈增前自信地说。 成本降、售价升的直接结果是利润的增加。据介绍,在绿康合作社参与规模养殖对虾,平均每公斤对虾可增加收益2.4元左右。养殖户蔡庆成是绿康合作社的社员和对虾养殖大户。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其虾塘面积达160亩,按照亩产1250公斤一年两造计算,他仅节省成本、提高售价所增加的收益就有好几十万元。 合作互助:增强防台风防虾病能力 据介绍,专业合作社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抗风险的实力增强,这也是绿康水产养殖合作社得以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该合作社于2008年台风“黑格比”登陆后成立,其成立初衷就是联合起来抗灾复产,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当时,台风“黑格比”带来的狂风暴雨给沙扒沿海地区的虾塘造成重创。单个虾塘根本无能力抗灾复产,成立合作社后,通过社员联合担保贷款100多万元,为各社员修复虾塘和及时恢复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成立合作社后也为社员联手应对对虾养殖疾病提供了技术交流和培训的平台,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合作发展:走养殖加工一体化道路 绿康合作社旗下、位于沙扒书村的绿丰区对虾标准化养殖场,此刻工人正忙着清理虾塘,架设御寒塑料薄膜,为早造虾塘投苗作准备。记者在现场见到,一两亩大小、正方形的虾塘一个挨着一个,从高处看去成片成网,十分壮观。 陈增前踌躇满志地告诉记者,接下来绿康合作社准备投上千万元,上马组建集对虾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公司,开展企业化经营,做大做强绿康水产养殖品牌。目前,该社养殖、技术、销售等环节已经非常成熟,产品销路顺畅。他说,融资难是目前绿康合作社的主要发展瓶颈,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和帮助。 ■短评 “抱团”力量大 一根筷子易被折断,而一把筷子就很难折断,这就是“抱团”的力量。透过绿康水产养殖合作社可以看到合作社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给农民以农业技术指导;帮农民更好地接轨市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分担农业生产中的风险,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从而增强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市场风浪,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国家和消费者对水产品养殖的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要渔业部门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要求每个养殖户进行无公害养殖是不切实际的。然而,通过合作社,把众多养殖户组织起来开展标准化养殖便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在绿康水产养殖合作社的运作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绿康水产养殖合作社只是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大潮中的一个缩影。自2007年开始,三年来我市农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达到140多家,充分体现了合作社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这种生命力和吸引力,让农民兄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是联结分散农户与大市场的纽带,是提高农户市场谈判地位的有效载体,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组织形式,值得推广。 我们期待越来越多像绿康这样的合作社出现,为帮助农户增产增收、推动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贡献力量。梁宗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