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扶持服务优化增强活力,我市民营经济工作获省考核优秀——
■本报记者/许晓峰
在近日召开的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我市获省民营经济工作考核优秀,得分居全省第六位,其中喜之郎集团获全省民营企业百强称号。这是去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优惠扶持政策,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引导和扶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份优秀成绩单。
量质同升,优化结构做大堆头
市中小企业局有关负责人分析说,近年来我市民营经济稳步发展,民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民营经济比重不断增大。去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301.1亿元,同比增长13.8%。无论在工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在外贸出口方面,民营企业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三驾马车”引领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民营工业不断壮大,加快我市推进工业化进程。在全市现有企业中,从事工业的有3033户,占民营企业的41.5%。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309亿元,同比增长23%。民营企业投资领域逐步拓宽,新增投资额不断增大。去年,全市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300多项,新增投资额122.5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71.8%,比上年同期增长47.1%。在投资办工业的同时,民营资本正向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的其他行业和领域拓展,尤其是在房地产开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等领域迅猛发展,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一、二、三产业全方位发展的投资格局。
外向型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市外源型经济的新增长点。我市民营企业紧紧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全市各类进出口企业有300家,其中民营企业占88.3%。去年,全市私营企业进出口7.7亿美元,增长8.5%,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54.6%,外贸增速居全省第三位。
政策扶持,助推企业减负快奔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制定了《中共阳江市委、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及12个配套文件,以及《关于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并不断健全民营经济的协调管理机构。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风暴来势汹汹。2008年底,我市及时出台了《关于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市政府决定在2009年至2010年连续两年每年安排500万元作为扩充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加上原有的科研三项经费和农业企业的投入资金,市级财政今年扶持民营企业的资金达1500万元。去年,全市已有39家企业、10个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共49个项目分别获得了市财政专项资金扶持。
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去年实施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后,扩大了抵扣范围,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全市共申报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1.1亿元;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由原来的工业6%、商业4%均降为3%,仅此一项,全市惠及企业共18389家,企业受惠减税3150万元。对部分企业先征后返、即征即返,对小型微利企业和实行“免二减三”优惠过渡期中小企业减免所得税等多项优惠税收政策,使企业减少2500万元税赋。
服务升级,发展环境一优再优
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企群体来说,融资难问题是企业发展的最大拦路虎。金融服务的提升和融资环境的优化成为企业最迫切解决的难题。
在市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推动下,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市加强和改善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大幅增加。去年,全市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达88.08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40%;全年新增民营企业贷款26.05亿元,占全市本外币新增贷款的44.3%。我市还利用国家和省加大对担保机构扶持的契机,加强了对担保机构的引导和监管,多次组织银行与担保企业进行协调沟通,促进了银担之间的互信和合作,拓宽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
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是政府服务的另一重要体现。去年,经贸部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内各种展会,我市企业参加了第六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第五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洽谈会、第16届广州博览会、第十四届澳门贸易投资博览会等。我市组织170多家企业参加了春秋两季广交会,还先后组织17批次共150多家出口企业到欧洲、中东等地区参加境外各种展览展销会,寻找订单,扩大出口,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去年2月份起就扭转了外贸出口负增长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