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吴有胜在田头忙碌着。 周辑 摄 本报记者/唐丹丹 通讯员/梁曾广 时下,早造水稻收获基本结束,农民一边盘算这半年来辛苦劳作的得与失,一边忙不迭地准备晚造水稻的播种。在繁忙的劳动之余,来自中山的种粮大户吴有胜用一句话概括了农民的种粮心情——一年望一年。而这句话,同时也透露出他的喜与忧。 喜 阳江田租便宜 村民热情好客 一口气签了10年合约 6日下午,骄阳似火,走在刚收割完毕、略显光秃的田垌上,更令人感觉到热浪滚滚,无处藏身。在这样一个炎热的下午,吴有胜放下手中的农活,站在自己临时搭建的砖屋旁等候我们到来。 四年前,年近50岁的他来到江城区岗列街道岸东村,与同乡一起承包了700多亩田种粮,从此成为了当地村干部眼里的“贵客”——他们几乎承包了村委会所有闲置的田地。 岸东村临近大海,种植业发展似乎有些“先天不足”,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去了,村里不少田地曾一度丢荒。 2007年,在国家保护价收购粮食、发放种粮补贴等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加之有同乡鼓动,吴有胜看准了“规模化种粮”这条路,以135元/亩/年的价格从当地村民手中租来水田,并且一口气签约10年。 “当初来阳江,觉得种粮有赚头,毕竟这里的田租比中山便宜很多。”吴有胜说,在中山租田种粮竞争非常激烈,田租要500—600元/亩/年,几乎是阳江的5倍。 承包田地后,吴有胜在村委会附近的田垌上建起了一座小砖屋——这是他在阳江的安身之处。他说,当地干部群众非常热心,经常上门为他排忧解难。每次停水了,他们会马上协调接驳村里的自来水;停电了,他们又会帮忙接通线路。甚至是在农忙时,他的抽水机突然发生故障,村干部二话不说就帮他借来了抽水机。作为一名外乡人,他时常为之感动。 种粮直补是一颗“定心丸” 种粮补贴一直是种粮大户普遍关注的焦点。让吴有胜感到幸运的是,在过去的四年里,中央对“三农”的扶助力度逐年增大,种粮补贴标准也不断攀升——2007年的时候只有7元/亩,今年就达到了每亩120元左右。 “这是一颗‘定心丸’,要是没有种粮补贴,可能大多数种粮户都‘扛不住’了,包括我在内。”吴有胜说。他之所以长期驻守在阳江种粮,一方面是当地干部群众给予了许多帮助,另一方面是感觉到中央对农民越来越重视,使得他对种田有信心。 对于目前的粮食收购价,吴有胜并没有太多不满。“虽然我们都希望粮食能卖高价,但目前每斤收购价在1.1元左右,算是比较合理了。”他诚恳地说,毕竟粮食是民生之本,国家施行保护价政策是有必要的。大米不能像蒜头、绿豆那样说涨就涨,否则其它物价也会跟风飙涨,老百姓承受不了。 忧 自然灾害频发 种粮风险增加 盼望参加水稻种植保险 谈起这几年种粮的收获,吴有胜笑称“一年收获在于春”,即主要靠早造水稻的收成,晚造是充满变数的。这最让他发愁了。 吴有胜分析,阳江地处沿海,每年进入7月以后,各地经常遭受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袭击。而岸东村委会地处海边,更是“重灾区”。每次受灾,水稻便首当其冲,轻则减产,重则全军覆没。 2008年“黑格比”台风带来的那一场灾害,至今他仍难以忘怀。“因海水倒灌,近千亩稻田在一夜之间被洪水吞噬,颗粒无收。”他沉重地说。 那时,刚来阳江种粮一年的吴有胜,望着眼前的一片汪洋,想起那10年的租期,顿时觉得前途渺茫,心灰意冷。后来,在当地村干部的鼓励下,他最终选择了坚持。 谈话中,吴有胜隐约地表达出希望能得到政府更多扶持的愿望。他说,听说省里新推出一种水稻种植保险,只要农户掏点钱投保,就能得到“花小钱、防大灾”的好处。“在中山,已经有农户受益了,但阳江目前还没有。”吴有胜表示。 记者从网上了解到,去年3月,省委农办、省财政厅、省农业厅和广东保监局联合下发《广东省政策性水稻种植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规定农户一亩水稻只需缴纳6元的保费,加上财政补贴9元,保额就可以达到300元。这对于农户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一件“花小钱、防大灾”的好事情。 吴有胜对记者说,推广水稻保险,多数种植大户是欢迎的,因为当前农业仍是典型的风险行业,与其它产业相比,农业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最大。希望阳江也能尽快推行这一险种,减轻种粮户的负担。 有时也得卖粮解困 至于种粮的生产成本,吴有胜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一亩田一年种稻总成本大约是1000元。按亩均产量1200斤、每斤稻谷收购价1.1元算,一亩田的收入为1200—1300元,扣除成本,一亩田能赚两三百元。 “这须是年份好的时候,风调雨顺才能达到这个收益。”吴有胜强调。如果遇上强台风洪涝灾害,晚造水稻的收成往往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吴有胜还告诉记者,在过去两三年里,作为“种粮大户”的他并没有显现出多少卖粮的优势,反而还发生过一些“被迫卖粮”的插曲。去年早造水稻收获后,就迎来了连日降雨天气,他收上来的稻谷来不及晒干就被堆放在一起,结果没几天就开始发霉了,无奈之下,他最后以0.8元/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