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阳东县通过了创建省林业生态县工作专家组的评审,这是阳东以加强林业建设和生态保护为抓手,发展“绿色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成果。阳东推进创建省林业生态县的努力表明,科学发展,就是始终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优先位置,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注意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建宜居城市、宜居城镇。近日新华社刊发文章《阳东:一个半山区县的“绿色县域观” 》,介绍阳东的经验做法,今日本报全文转载,敬请读者关注。
“绿色元素”提高城乡宜居指数
阳东是一个位于珠三角发达地区西缘地带的海滨型半山区县,和国内大多数后发展地区一样,也面临着“如何承接发达地区的辐射转移并培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重大课题。多年来,阳东注重环境立县,在融入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全方位地植入“绿色县域观”,不仅较好地嫁接发展了原有的生态基础,更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增效,也为该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嵌入了新的增长极。
在阳东县的雅韶镇至大沟镇之间,有一条长达23.7公里海岸线。站在雅韶镇华洞村对面的海岸堤坝上,可以看到堤外有连片新种植的高约2至3米的木麻黄树,堤内则是连绵的虾塘和农庄。阳东县林业局局长敖继添指着不远处零星簇立的高约七八米的木麻黄树说,别小看这些树,在抗击台风等自然灾害中那可是当地的“守护神”。
2008年一场60年不遇的强台风“黑格比”正面侵袭阳东,尽管当时那些七八米高的木麻黄树遭到了毁灭性冲击,但幸运的是这些树背后的海岸堤内连绵相接的3万多亩虾塘和30多个自然村约6万村民则几乎毫发无损。而与此同时,附近一些没有种植防护林的县市则遭受到严重的人员与财产损失。
这些在台风自然灾害中发挥定海神针般奇效的木麻黄树,是阳东多年来推进构建林业生态建设整体规划的一个结果。近年来,为构建以沿海基干林带为主体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全县共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完成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任务20多万亩,其中沿海防护林4万多亩。目前,全县23.7公里、面积10000多亩的宜林沙滩已全部种上了树,一个沿海生态屏障初具雏形。
以绿色促进县域发展的观念还体现在阳东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阳东县副县长刘昌政说,多年来,阳东把林业生态建设与城乡建设融为一体,既产生了效益也起到美化、绿化的双重推动,实现了资源的增效。仅2008年阳东林业生产总值达1.45亿元,占当年全县生产总值的1.5%。
“阳东要践行科学发展,必须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优先位置,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尤其需要注意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此提高宜居指数。”阳东县委书记莫定伟表示。
“绿色洼地”激活珠三角西缘地带
从事家电业的徐先生来自顺德,他在今年初到阳东考察后选择留下来发展。他留下的主要原因是看中了这里的交通便利与生态宜居环境。
在地理上,阳东位于广东西南沿海、珠三角西缘,是联结珠三角与粤西以及大西南的重要黄金通道。近年来,面对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阳东突出环境立县。为此,进一步加强了林业生态建设,优化社会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与平衡。“这是阳东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阳东县县长王作雄说。
如今,无论行走在城市还是村庄,都可谓是十分绿化、美化,环境宜人。据统计,目前阳东的森林覆盖率已达46.8%;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绿地率达3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以上;绿色通道绿化率达95%以上。阳东县林业局局长敖继添说,得益于几届政府的重视,阳东的生态基础一直保持良好。近年来,为更好地发挥承接珠三角的区域优势,阳东全面嫁接发展了原有生态基础,在整体上均以超过国家标准进行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并初步构筑起具有林业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
让城乡更宜居,而宜居的环境更宜业,这是经济学里的洼地效应。和顺德的徐先生一样,大批企业家开始蜂拥而来,仅今年1至10月,阳东全县新开发工业用地53万平方米,新购地落户企业23家,新上马企业52家,新投产企业40家,新创建省著名商标3个、省名牌产品4个。但在面对重化工项目等这类经济拉动力极大的产业阳东则是毫不动心。据介绍,近年来,阳东共拒绝高拉动、高污染的项目达几十个。并坚决清理关闭了一大批破坏环境的石场、矿山。
“生态绿城、旅游美城是阳东环境立县的目标,这也是一个方向和标准。唯有如此,阳东的区位优势才能发扬光大,才能最终实现融入珠三角、崛起粤西南、再造新阳东的发展战略。”王作雄说。
“荒地变绿洲”促进社会自然和谐发展
“三分林业七分管。”这是林业生态业内专家的共识。沿着阳东这个“绿色县域”的生态路线图,不难发现,这个半山区县所探寻构建的具有林业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之路,为后发展地区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模式带来了诸多启示。
启示一:在生态建设中引导农民致富并解决社会矛盾。在边远山区的生态建设中,存在两大难点:一是山权历史纠纷;这通常是历史遗留问题,情况复杂。但不解决纠纷就植不了林。为此阳东各镇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工作组来调解纠纷,利用共同开发、承包等多种方式,最终解决了全县150多宗山地纠纷,共1万多亩山地全部种上了树木;二是山地造林质量差、产值低,甚至很多“五边地”还是荒地。这些通常是当地信息闭塞,群众观念落后,以及造林盲目所造成。为此,主要引导群众科学造林,把村前屋后分散闲置山地以及村场四旁的五边地都种上树木,发展造林产业,为村民开辟一条致富新路子。
“通过妥善解决这些长期制约林业生态建设的老大难问题。既把荒山变绿地,也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也引导农民致富建设新农村,从而实现了一举多得。”阳东县副县长刘昌政说。
启示二:在生态建设融入城乡建设一体化中实现资源增效。在新洲镇绿树村,这里已具体规划了生活居住区、观光果园区、娱乐休闲区等三大功能分区及主要配套建设项目。近年来,这个原本偏僻的小山村的群众不甘心房破家贫的落后局面,合理调整农业产业布局,耕山种果、开挖鱼塘、饲养三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逐年得到发展。
新洲镇绿树村是阳东建设生态农村的代表。在阳东县城过去基本没有专用绿地,市民休闲场所非常有限,各圩镇特别是村庄的绿化“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如今,这种状况已得到根本改变。不仅如此,沿阳东的主要交通干道200公里10000多亩的绿色通道建设,及沿海岸堤坝23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成为阳东县生态观光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种融合使资源得以极大地增效。
启示三: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中培养生态保护观。白鹤村是阳东县新洲镇上六村委会的一个人口约200人的偏僻小山庄,这里的群山是绿树成荫,原生态环境良好。这得益于该村村民茹仕进的带动,他十多年如一日地造林1.5万亩,把附近的荒山变成了绿地。如今,这个生态环境成为了白鹤选中的栖息地,这也让当地村民格外为之自豪,他们不仅保护白鹤,还自发地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加以维护。
如白鹤村村民一样,在阳东规划保护的东平湾、东湖等森林公园的村民也开始自觉爱护林木,重视生态保护的意识明显增强。这些森林公园由于得到有效管护,园内动植物种日益增多,景观景点日渐增辉,游客人数也不断提升。
“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性的一种共鸣!作为一个自然禀赋差强人意的半山区县,阳东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与其多年来大力加强‘绿色保障’建设密不可分。”阳江市副市长李日芳说。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你不仅为之愉悦,也不由然地会为之倾情。这或许正是当下阳东成为投资宜居热土原因所在。 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