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刀具文化的传承和建设
2010-11-23   来源:伊犁农批网  作者:电波妹   字体:【 】  浏览:61次   评论:0
(一)
刀具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出现的石斧石刀。当时捕获的猎物需要平均分配,为了方便分割猎物,人们在制造工具时便打造出能够切割猎物的刀具。可以说,刀具的出现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发展,在以后的岁月中,刀具以各种面目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随着社会的进步,青铜器铁器等冶炼技术不断发展,刀以及关于它的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在冷兵器时期,刀以“兵器”的面目在历史上出现,告别冷兵器时期后,它以另一种面目——生活工具的面目出现。在江城,至少在清代开始就有了小刀生产;民国初,城郊村民也能自己制造小刀。刀开始逐渐应用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上。
(二)
阳江刀具的生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辉煌的路,十八子的出现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缩影。一家普通的“打铁铺”成长为一家已有一定规模、具备现代生产特点的集团公司,成为“中国菜刀中心”的领军企业,体现的不仅是生产的发展和进步,更重要的彰显了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这就是艰苦创业,锐意进取,不断创新,这也就是阳江刀具文化的精髓。谈到这些,李积回认为,阳江刀具发展到今天的样子,不能忘记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梁季芙。正是这位制刀老师傅,创制了锋利无比、可剃胡须而又美观耐用的“季芙小刀”,使阳江小刀驰名于世,并以他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不断激励后人。十八子刀具创始人李良辉继承了梁季芙师傅的可贵精神,与家人一起,与广大员工一起,探索、奋进,不断超越自我,发扬光大阳江的刀具文化,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打造了“中国第一刀”这个饮誉中外的十八子名牌,这是阳江刀具文化特有的魅力,这是阳江人民的骄傲。
(三)
从十八子的成长发展看,无疑证明了阳江刀具文化的特色和胜利。李积回回忆说,20多年来,十八子集团公司的刀具生产,从单功能刀到多功能刀,从厨用家用刀到专业用刀,从单支刀到套装刀,从中式刀到日式刀、西式刀,从小刀到大刀,从工艺刀到礼品刀……品种多达300多个,规格3000多个,种类堪称丰富多彩,集“好刀”之大成。这些产品,不但畅销国内,而且远销亚洲、欧洲、美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李积回的简单介绍中,我们不难理解这样一个事实:十八子成功了,阳江刀具文化的无穷意蕴不断显现出来了。
然而,作为十八子集团总经理的李积回并不以此为满足。在阳江的企业家中,李积回可称得上是与文化界联系得比较密切的一位。或提供文艺活动场所,或赞助文艺界人士出书、办展览,或与文艺界人士搞联谊活动……李积回可谓不遗余力。当笔者与他探讨之所以如此的因缘时,李积回不无得意地说,自己的主业虽然是刀具生产,但也十分喜欢文艺,并不讳言是一个超级音响发烧友。他认为,刀具文化的传承和建设是需要积累的,这种积累越多、越厚,刀具的生命力就越强,创能新力就越有后劲。与文艺界的密切接触,为的是给刀具文化不断注入新的内容、新的活力,从而提升刀具的文化品位。
前进的道路没有止境,阳江的刀具文化在十八子中也得到了拓展和升华。李积回谈到品牌体现着某种特定的情感性利益,在品牌上的文化价值,会为消费者带来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认同。为此,他注意调查市场,注意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的使用习惯,在冰冷的刀具中注入人性化的温热,生产出“人性化的刀”。谈刀具文化,李积回特别注重“创新”,说没有创新,就会丧失刀具行业的生命力。为此,他雄心勃勃地提出要建立中国刀文化博物馆,建立世界刀具展览馆,从古今中外的刀具文化中汲取营养,永远保持阳江刀具和刀具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廖正刚
Tags:文化的 责任编辑:电波妹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我市农林科技下乡亮点纷呈 [下一篇]石河村贫困户养鹅养牛增收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