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确立了“十二五”时间全市七大主要发展任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幸福和谐阳江,发展科教文体事业,推动绿色崛起,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深化改革开放合作。
现代产业体系
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幸福阳江为主要任务,以工业为主攻方向,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融合、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新型产业基地,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发展集聚、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亮点1: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照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海洋等新兴产业。全力打造广东新能源基地,加快推进阳江核电1—4号机组以及阳西、海陵、江城、阳东、阳春等风电项目建成投产,开工建设阳江核电5—6号机组、阳西电厂3—4号机组、阳江抽水蓄能电站、海上风电、LNG冷热电联产等项目,积极推进阳江核电二期、阳西核电等项目前期工作。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在高新区、阳东县建设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培育发展LED前端产品及装备等产业,推动形成产业集群。
亮点2: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以建设环珠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培育打造全省大型产业转移工业园为目标,积极引导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装备、重化、海洋、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汽车空调、汽车皮革、五金刀剪机械、服装针织机械、林木加工机械和数控设备等机械装备产业。培育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装备配套产业。以广州(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为核心,以中山火炬(阳西)、佛山禅城(阳东)、东莞长安(阳春)等产业转移工业园为卫星园区,统筹园区产业布局。重点推进广青10万吨镍合金及配套产业项目建设,打造大型镍合金产业基地。
亮点3: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加快中国五金刀剪产业基地建设,提高行业集中度、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保持刀剪行业在全国的龙头地位。加快推进广东粤西熟料水泥生产基地建设,以海螺水泥、华润水泥等项目为重点,发展环保和节能型水泥产业。依托阳春新钢铁项目,对我市钢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扩大产能,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钢铁、有色金属等基础原材料和新材料产业。进一步提升食品、机电、服装、家具等传统产业。
亮点4: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旅游、物流、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科技服务、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海滨休闲、山水生态、温泉度假、历史文化等特色旅游产品。突出抓好海陵岛旅游综合开发,建成五星级酒店群等一批高端旅游项目设施,把海陵岛打造成为国际旅游休闲岛。推进国家地质公园、环东湖生态区、沙扒滨海区等重要组团及一批特色旅游强镇建设,打造“浪漫银滩、宋船古韵、温泉之都、水墨阳江、休闲绿城”五大旅游品牌。预期到2015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8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8%和12%。
亮点5:优化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大力推进优质粮食、南药、水果、蔬菜、花卉、禽畜、商品林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打造环珠三角现代农业基地。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艺产业等特色效益农业。重点发展水产品、南药、木材、禽畜等精深加工业。
亮点6:积极发展现代海洋产业
统筹海、岸、湾、滩、岛综合开发,优化空间布局,打造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生态良好的全国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形成海湾蓝色经济产业带。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滨海能源、港口物流、滨海旅游和海洋渔业,培育海洋生物、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运输等产业,打造若干个产业集聚发展区、海洋特色开发区、卫星镇和一批较大规模涉海企业,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 ※page※
城乡发展
把城市化作为拉动需求、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协调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亮点1:建设宜居创业滨海新城
以打造“让本地人自豪,让外地人羡慕”的宜居创业滨海新城为目标,扩大城市规模,繁荣城市经济,提升城市形象。把中心城区发展成为核心经济圈,把城南新区建设成为中央商务区,把“一河两岸”打造成为城市新亮点。
亮点2:提高城镇化水平
强化以阳江市区、阳东县城为主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定位,积极推进市区与阳东县东城镇、雅韶镇、红丰镇等周边城镇一体化。加强阳春市区、阳西县城和海陵试验区三个副中心城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构成“一主三副多中心镇”的城镇体系,打造以阳江市区为核心,以主要交通干道为纽带的组团式城镇群。探索把市区周边区域和高新区、海陵试验区相关镇改为街道、村改居委会,把县城和中心镇周边行政村改为社区居委会,加快推动农村城镇化。
亮点3: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江城区重点发展金融、商贸、物流、信息、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和汽车配件、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总部经济;阳春市重点发展钢铁、水泥、水电等工业,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现代农业;阳东县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提升发展五金刀剪、食品加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阳西县重点发展临港工业、园区工业、滨海旅游业和传统特色产业,抓好旅游专业镇和渔业专业镇建设;高新区重点发展临港工业、高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积极打造镍合金、有色金属、太阳能光伏等产业基地;海陵试验区重点发展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争取到“十二五”期末,我市县域经济排位在全省前移3位以上。
亮点4:建设幸福美好新农村
力争到2015年全市实现所有建制镇、行政村规划全覆盖。突出抓好农村道路、交通、饮水、供电、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信息畅通、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金融保险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和发展。力争2012年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到“十二五”期末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幅提升。深入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工程,推动开发式扶贫取得新突破。
亮点5: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构建以阳江市区为中心,以沿海拓展轴和南北拓展轴为主骨架,以阳东片区、阳西片区、高新片区、春南片区以及春北等点状片区为主要增长极的重点发展区,以北部和东西部环型生态屏障、海陵岛、蓝色海岸带为生态发展区和海洋综合发展区,以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阳春国家地质公园、海陵岛国家4A级景区、南鹏岛海洋生态保护区等省级以上自然生态保护区、旅游景区、文物保护单位为禁止开发区的国土开发总体战略格局。
幸福和谐阳江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幸福阳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亮点1: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提高职工收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转移就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积极探索推进农村资产要素市场化,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到2015年,全市居民消费品零售总额780亿元,年均增长16%。
亮点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到2015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70%。加快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三年全覆盖。推进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稳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到2015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巩固在99%以上。
亮点3: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推进市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市妇幼保健院、市卫生学校迁建等一批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并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建立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医疗卫生“一卡通”。到2015年,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初步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科教文体事业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着力提高城市和人口的科学素质,大力推进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科技、教育、文化、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切实增强发展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亮点1:推进教育现代化
2012年每个乡镇建成一所以上中心幼儿园,2015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完善阳江一中等示范性高中学校建设,完成两阳中学迁建,巩固和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到2015年,所有职业技术学校达到省设置标准,建成以市技工学校、市一职校和阳春中职为龙头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教师待遇“两相当”工作。
亮点2: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阳江高新区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阳江综合型科技企业孵化器、民营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等3个科技企业孵育中心建设,搭建五金刀剪、海洋产业、农业等技术创新平台。大力推动高新区、产业转移园、民营科技园、专业镇、特色产业基地、中药现代化基地等六类产业载体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组建多晶硅产品、五金刀剪、机电、汽车空调、皮革产品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和产品性能检测中心。
亮点3:打造文化名城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六大工程”,力争用10年时间,把阳江建设成为著名的海洋文化旅游和生态观光胜地、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文化博览中心,努力打造海洋文化突出、特色文化产业强势、现代文化气息浓郁、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 ※page※
绿色崛起
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发展绿色经济,构筑绿色生态,创造绿色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出一条生态环境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亮点1:加强环境保护
大力推进市区及各县城雨污分流管网工程、各县(市、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以及各中心镇、沿海镇和漠阳江上游7个重点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到2015年,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近80%,主要江河水质保持Ⅱ类以上标准。严格执行环保准入规定,引导企业入园发展,确保新引进项目的环保投入。加强固体废物安全处置,加快一批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到2015年,全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近80%。
亮点2: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以电力、建材等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量较大、污染较重的行业为重点,推动企业积极开展能源、原材料节约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抓好高新区镍合金等一批新型材料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建设。建设生态式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促进园区内各企业之间实现气、热、电、冷等资源和排放物的循环利用。
亮点3:建设生态绿城
推进绿道网规划建设,以市区为中心,向周边县城、镇延伸,形成融合生态、环保、教育和休闲等多种功能,具有阳江特色的绿道网体系,逐步实现与珠三角绿道系统对接。
基础设施现代化
统筹规划,突出增强能力、完善布局和调整结构,大力推进海陆空综合型立体式交通体系建设,加强水利、电网、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体系。
亮点1:构建现代化开放型综合交通体系
推进云阳高速罗阳段、沿海一级公路、325国道和站港一级公路改造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城南新区至海陵岛的旅游观光大道,加快海陵湾大桥建设,推进揭茂高速阳江段等项目前期工作。到2015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8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320公里。加快推进阳江港5-10万吨级码头泊位、10万吨级航道疏浚工程,提高港口集疏运能力。到2015年,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超过1000万吨。
亮点2: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推进阳江市区以及阳春、阳东、阳西城区防洪工程和“一河两岸”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城乡水利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乡防洪安全和农业灌溉用水安全。建设完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加强供排水规划布局,加强水库库区保护和综合治理,维持水库水质达标,构建应急供水备用体系,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用水保障水平,确保城乡供水安全。
改革开放合作
坚持内部革新与外部合作相结合,大力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区域互动合作,不断开创开放合作新局面。
亮点1: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积极吸引中央企业、大型国企、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民营企业投资,重点引进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大中型项目和企业,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积极开展产业和产业链招商、资源招商、驻点招商、会展招商和“以商引商”,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培育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省内外优秀民营企业和在外的阳江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或区域性总部。
亮点2:积极参与区域合作
办好省级产业转移园,大力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完善劳务合作机制,共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基地和转移就业示范基地,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与珠三角知名旅行社合作开发旅游资源,设计跨区域旅游合作线路。
积极参与湛茂阳经济圈建设,促进粤西经济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发展。加强与港澳、泛珠三角、北部湾、东盟等地区的经贸交流,推进双方在农业、旅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胡小升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