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拓展研究视野 创建文化新域
2011-02-11   来源:北京农批网  作者:小狼   字体:【 】  浏览:40次   评论:0

——读冯桂雄、吴刚《冼夫人家族与隋唐阳江》
何火权
作者简介:何火权,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茂名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茂名市作家协会秘书长、茂名市鲁迅研究学会副会长、茂名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现任全国公开发行的学术理论期刊《南方论刊》杂志副总编,编辑部主任。

冯桂雄、吴刚著的《冼夫人家族与隋唐阳江》,是一本有着“高凉文化研究的奠基石”之称的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专著。翻开本书,便被作者生动的文笔、详尽的史料、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所感动。我非常认真地读了多遍这本书,感觉到“读史明智”说得很有道理,即通过读这本书,可以解除心中的不少困惑。而更重要的是,这本专著,拓展了冼夫人文化研究的视野,为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高凉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领域。

 拓展研究视野,把冼夫人文化研究引向深入

如果仅限于冼夫人生卒年,不仅时间短,而且,也没能更好地交待冼夫人之前及之后的朝代更替,也没法交待其后代的影响。把研究时间从南北朝之初,一直延伸到唐朝中期。这样,让历史人物有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近年来,在广东茂名地区、阳江地区,以至海南省及茂名周边地区,研究冼夫人成为地方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如茂名地区,就把打造冼夫人文化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品牌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且抓出了良好成效。让冼夫人的爱国统一精神、爱护人民精神、民族团结精神、改造社会精神进一步深入人心。不过,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冼夫人在历史上留下的传记、事迹材料就那么多,很多研究论文都是在做着重复注释或再次阐述的工作,似乎写来写去都是在炒冷饭,很难再写出很多更有新意的论文来,更不要说专著了。然而,《冼夫人家族与隋唐阳江》让人眼前一亮。

●从研究冼夫人拓展到研究冼夫人家族,研究的人物更多、更广。在《隋书》、《北史》、《资治通鉴》及相关的地方史志,都有关于冼夫人的记述。然而,史料都大同小异。以前的研究者多数是围绕冼夫人的历史功绩、出生地或故里,以及冼夫人对后世的影响等来进行研究。对其家族的研究显然不足。即便有,也没有形成系统。本书开篇即交待两晋到南北朝到隋唐的朝代建立及更替的历史,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冼夫人及其家族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通过书中第二章“军事变幻”详细讲述在高凉境内,冯冼家族称雄的来龙去脉。200年间的十大战事,清楚地把当时的古高凉地区随着中原皇朝的更替而产生的种种变化作了全面的叙述。冼夫人、冯仆、冯盎、冯魂,以及高力士等历史人物一一出场,把千年望族、把当时有影响的冯冼家族人物都一一交待。其中,除了重点写了冼夫人外,还重点写了冼夫人的孙子冯盎。这是在研究人物对象上进行了拓展。

●在时间跨度上穿越200多年,研究的历史更长。虽然冼夫人历经南朝的梁、陈和隋朝,历史跨度已有数十年,但如果仅限于冼夫人生卒年,不仅时间短,而且,也没能更好地交待冼夫人之前及之后的朝代更替,也没法交待其后代的影响。把研究时间从南北朝之初,一直延伸到唐朝中期。这样,让历史人物有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在这里面,我们不仅读到了冼夫人的故事,读到冼夫人如何运筹帷幄平定叛乱、如何冯冼联姻促进汉俚融合、如何“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保境安民维护统一,还读到冯盎将军的英勇善战,读到以冯盎为代表的冯冼家族在隋代和唐初的辉煌,也可以读到高力士的相关故事。这是在时间跨度上的拓宽,朝代跨度长,更利于研究,研究范围会更广。

●在研究领域上,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把研究冼夫人仅仅是从政治和军事方面,拓展到经济和社会、文化诸方面。著者以冼夫人生存年代的古高凉地域,即今天的阳江一带为例,把社会的变化、文化的变奏,一一道来,在书中,我们读到了以前研究文章很少涉足的领域,这本书讲到了。即岭南地区,特别是古高凉地区在冼夫人及其家族的统领下,如何发展经济,如何融合中原文化,在民族的融合中,一步步地发展变化。本书用了两章来展开论述。耕作方式的变化——从粗到精,开发领域——从山到海,经济结构——从单到全。这是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在文化方面,更是结合到俚人风俗和今天的地方文化,千多年前的汉俚融合、民族融合,中原文化和岭南本土文化的融合,一一作了分类论述。

注重释疑解难,厘清高凉高州沿革和历史变迁

研究冼夫人,学习冼夫人精神,或者说,利用冼夫人品牌来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并不一定要明确某人的故里才可以开发。只要有史迹,只要有投入,只要有相关的故事和传说,同样可以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

书中用了很长篇幅,详细分析和讲述了高凉的历史沿革及其变迁。因为,研究冼夫人,研究高凉文化,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弄清楚高凉的地域及其历史变迁。因为这是前提,或者可以说,这是解决各项争端的最好办法,也让读者在阅读中释疑解惑。

●各个历史时期的高凉设置及沿革,得到比较清楚的厘定。因为《隋书·谯国夫人》和《北史·烈女》都分别载明,“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谯国夫人冼氏者,高凉人也。”其中的关键词便是“高凉”,但此高凉所指何处?如果不认真读史,如果不作实地考察,如果仅是站在地方利益的立场,往往会断章取义,或者歪曲事实以致捏造事实的事都存在。之前,读高州一些研究者的文章时,读到关于“高凉”沿革一节,常常一头雾水,找不清方向。因为,这些研究者离不开“高凉山”,一说高凉,便是高凉山下的高凉,也便是高凉山下的旧城。即便是史实清楚,也敢歪曲。如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合浦郡下设高凉县,非常清楚当年的县治是今阳东县大八镇古城村。这是被地方史志和众多专家学者所一再研究证明。而且,汉武帝时设置的高凉县及后来三国时东吴孙权设置的高凉郡,治所都是在阳江或思平(恩平),这与冼夫人的故里还拉不上关系。但高州的一些研究者,总是把汉武帝时设置的高凉县县治,一定是在今高州长坡的旧城村、或者是良德。而对后来在冼夫人时代的高凉郡县的县治、郡治,以一句“时在阳江,时在高州”一笔带过,但什么时候在阳江,县治具体在什么地方,又是什么时候在高州,都没有明确交待。这样,让阅读者往往摸不清底细,也弄不清来龙去脉。《冼夫人家族与隋唐阳江》对此有了详细交待,不仅设置年代有了具体的时间,连“郡治六迁,古城五座”所在的具体村落,都一一得到考证,读来比较让人信服。

●细辨了古高州和今高州的沿革和来历,让读者增长历史知识。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如果不是对冼夫人研究特别感兴趣,如果不留心研究冼夫人当年的历史。很多读者往往会望文生义,把冼夫人时代的高州和今天的高州混为一谈。以致有些读者读到冼夫人智破高州刺史李迁仕这段故事时,便把当年都在今阳江境内的李迁仕任刺史的高州州治和冯宝任太守的高凉郡治都理解为今天的高州长坡旧城。这样一来,于史实不合,于冼夫人智破李迁仕的智取军事行动也不合。古高州的设置以及其地位、作用,本书都作了详细交待,并把设于公元527-528年的高州及其所管辖的郡、县,以及州治所在地,并把古高州和设于1959年的高州县进行了对比,让读者了解高州初设之时在阳江,直到唐朝初年,冯盎将军还担任过管辖八个州的高州都督府总管,此时的高州还在今之阳江。冯盎去世之后,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州治在今阳江的大高州一分为三,分别是恩州、高州和潘州,此时,高州才迁到良德。被高州一些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良德,其实,直到此时,才跟高州或者高凉沾上边。这段历史考证,可以让读者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让读者少受蒙蔽,可以更进一步认清历史真相。

●比较冼夫人故里之说,结论留待读者思考。争论冼夫人故里,其实,意义并不是很大。在当前还没有充分证据说明是某一地的前提下,本来可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各方总是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一定要争个水落石出方肯罢休。但是,因史书记载不详,留下了争议的空间。实际上,研究冼夫人,学习冼夫人精神,或者说,利用冼夫人品牌来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并不一定要明确某人的故里才可以开发。只要有史迹,只要有投入,只要有相关的故事和传说,同样可以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比如冯盎将军,史书明确记载,“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这是有确凿证据证明冯盎是今高州人,但高州却没有多少纪念冯盎的史迹和相关的旅游点。相反,却是阳江有冯盎将军墓,虽然是近年才从旧址重新搬迁的,但如果再进一步完善,并建设成纪念园区的话,相信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又比如冼夫人墓,虽然仍有一些人对电白山兜娘娘庙后的冼夫人墓有存疑,但大体上可以确定,这应没有问题。虽然山兜丁村作为冼夫人故里,还没有统一的意见,但是,有明清以来的地方史志为证,有冼墓作为文物,有省市有关领导的讲话,在宣传方面,便有了很大的优势。电白好好地利用冼夫人墓这一景点,进行开发,也是大有可为,并且可以做得更好。又比如高州,我曾在《发挥高州优势,擦亮冼夫人品牌》一文中说过,高州有着其它地方无法比拟的三大优势,即:历史地缘优势、人文沉淀优势、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视察的政治效应优势。如果好好利用这些优势,一定可以更好地擦亮冼夫人文化品牌。对比“高州说”、“电白说”和“阳江说”,各有道理,要取得统一的意见,还要进一步考证和论述。从《冼夫人家族与隋唐阳江》所分析来看,“阳江说”让读者觉得更有道理,其中,比较让人信服的有几点,一是冼夫人有生之年的高凉郡、高凉县地,都是在今天的阳江一带;二是史学家吴晗、范文澜写的相关历史著作、《辞海》、《辞源》等辞书认定冼夫人的高凉是今天的阳江,这较有权威性;三是从《隋书·谯国夫人》的记载“至是夫人诫约本宗,使从民礼,每共宝参决辞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这是最原始的记载,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因为有上面的对高凉郡治的详细分析,至此,便让读者非常清楚地知道,能在本郡诫约本宗,当然是当地人。综合各种因素,“阳江说”比较能让读者信服。

创建高凉文化,把研究视域推向更广阔的天地

冼夫人精神,正是高凉文化得以形成和确立的精神内核。有了这种精神内核,才有条件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当然,这种文化,茂名现在正在打造的是冼夫人文化,阳江称之为高凉文化,两者的精神内核都是一致的。只不过,高凉文化研究的领域更广一些,时间跨度更长一些。

在广东境内,目前以地域来概括或因民风习俗相近或相似而形成的文化圈,大致可以分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在广东粤西一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来概括。通读《冼夫人家族与隋唐阳江》,让读者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著述者试图创立一种文化——高凉文化,以此来概括当今的粤西一带的文化,这主要是以阳江为中心的一个新的文化圈。

●历史渊源,冼夫人家族的影响,奠定了高凉文化的精神内核。著者花了相当长的篇幅,详细述说了自汉武帝时期设立的高凉县以来,直到唐朝初期冯盎将军逝世后,这一段长达700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便是高凉名称存在及产生重大影响的时期。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产生了被周总理称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的冼夫人,及其孙子冯盎、六世孙高力士等一批在岭南甚至在中国都具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渊源及冼夫人家族的历史人物的渗透影响,特别是冼夫人的爱国统一、保境爱民的精神,虽经千多年,仍然彰显着影响和魅力。可以说,冼夫人精神,正是高凉文化得以形成和确立的精神内核。有了这种精神内核,才有条件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当然,这种文化,茂名现在正在打造的是冼夫人文化,阳江称之为高凉文化,两者的精神内核都是一致的。只不过,高凉文化研究的领域更广一些,时间跨度更长一些。因为高凉文化研究的不仅仅限于冼夫人所生活的年代,向前推到汉武帝年间,向后推到唐朝初年,甚至推而广之,在更大的范围内,可以把各个历史朝代的阳江历史放到这里来研究,这便为高凉文化留下了更加宽广的研究空间。

●经济发展,社会生产的变化进步,夯实了高凉文化的物质基础。《冼夫人家族与隋唐阳江》用了“社会变化”一章来分析。曾是蛮荒之地高凉地区,随着生产方式的进步,一步步变化发展起来,比如从“刀耕火种”到“火耕水耨”,生产方式的变化,提高了农业产量。书中对农业发展,叙述较详,如种植方面,有特色水果、又有特色药材,在养殖方面,既有圈养生猪、三鸟、牛、羊,也有鱼类的养殖。在手工业方面,介绍了青铜铸造、纺织、造船等的发展,还有集市贸易的兴起,促进经济的繁荣。所有这些变化,都是促使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条件。其中有一节,分析了“冼夫人家族主政一方,历事几朝、跨越一个多世纪,办了那么多公益事业,又置下那么多私产,花了那么多钱,到底钱来自何处?”这是读者很感兴趣的话题,著者概括为:赋役收入、食邑收入和来自部曲、奴婢的租役。分析得很有道理,让读者增长见识,也释下心中的疑问。正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为高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厚实的物质基础。

●文化习俗,独具地方色彩,赋予了高凉文化的特别韵味。作为一种文化,最重要的是要有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民间习俗、地方风情。《冼夫人家族与隋唐阳江》在这方面,是花了不少笔墨的。用了“文化变奏”一章来介绍高凉文化的交融和嬗变。从最先的土著文化,如何吸收和借鉴中原文化,融合而成地方特色文化,从越汉文化交流到俚汉文化交流,民族的融合,更促进文化的融合。书中,对地方语言、风俗、衣、食、住、行等民情风俗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特别是交融嬗变这一节,把高凉文化的来历、变化、融合和嬗变的过程和特点一一作了交待。既让读者增长了知识,又可以对以阳江为中心的高凉文化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从冯冼联姻,实现俚帅汉化,最终达到民族融合。在文化嬗变方面,更把“百年移易,四大巨变”,作了具体分析,即语言变种、制度变化、风俗变雅、生活变新几个方面,把高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了充分的论述。这些,便是创立一种文化必不可少的基础和依据。有了从汉俚融合的冼夫人时代的南北朝开始,一直延伸到现在的历史文化现象,加以总结、宣传和推广,一定可以把高凉文化做大做强,让其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

我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史料的更加丰富,高凉文化作为一种别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一定会在粤西、在广东、在岭南甚至全国形成影响,并产生积极的效应。

Tags:文化新 责任编辑:小狼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一个城中村的新年“糖茶” [下一篇]畅叙桑梓情谊 共谋阳江发展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