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青冢拥黛”昭君墓
2011-03-21   来源:湛江农批网  作者:明太鱼   字体:【 】  浏览:21次   评论:0

文/图 钟剑文

到呼市,昭君墓是一定要去的。不为别的,只为走近那位为了民族安宁而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从此再也没有回来的奇女子;只为感受一下那首千百年来还在胡地传唱的琵琶思乡曲。那位奇女子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眼前这黛青色的坟冢,笼罩在无边的昏黄风沙中。

昭君墓位于呼市南郊约9公里处。跨入阙门,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条宽阔的石板神道。神道中央,次第竖立着大理石碑亭、牌坊和铁制的双马双人塑像。碑上刻写着原国家领导人董必武1963年10月谒墓时题写的一首诗句: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塑像群的主体人物当然是联辔并行的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其底座一侧写着“和亲”二字。


王昭君汉白玉雕像。

沿着神道直行,接近墓冢的地方,两侧还各竖立着一根高大的石柱,这就是“墓表”。神道的尽头便是巍峨高耸的墓冢,四围长满了细长的青中带黄的蔓草。传说在每年凉秋九月,草原由青转衰时,附近草木一片枯黄,唯独昭君墓上却芳草青青。面对这一独特景观,加之对昭君光照千秋事迹的感念,当地人称此景观为“青冢拥黛”。

昭君墓丘其实是一个大土堆。前有平台及阶梯相连,顺着阶梯拾级而上,墓顶是一个约有篮球场那么大的圆台,中间建有一个八角凉亭,供游人休憩。伫立墓顶,极目远眺,阴山逶迤峥嵘,平畴阡陌纵横,蔓草青青,那未曾远去的两千年风烟却在脑海中汹涌弥漫开来……

昭君,本名王嫱,字昭君,汉元帝时被选入汉宫为宫女,三年未见帝面。后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汉宫请求和亲,昭君自愿远嫁,带着一种异样的感情,怀抱着琵琶从繁华的长安义无返顾地向荒凉的大漠深处走去。昭君来到匈奴,把带来的先进知识和生产技术传给当地的人民,帮助呼韩邪单于改变匈奴族单一的游牧生活,发展了自已的农业生产,学会使用了中原先进的农具,还学会了建筑和打井,使自已的粮食有了保障,生活也稳定下来。据有关考证,昭君出塞后,匈奴和汉廷之间和平局面延续了50余年。期间,汉匈之间更是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太平景象。作为和亲使者,昭君功不可抹。


   昭君墓远观。

但作为一个女人,昭君也付出了青春,甚至付出了生命。昭君出塞时正值妙龄,而她的丈夫呼韩邪单于已是英雄迟暮,雄风不再。巨大的年龄差距,外加两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生活习惯所带来的层层隔阂,两人有多少的情感交流?果然,两年后年老体衰的呼韩邪单于便一命呜呼。根据当时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昭君就得嫁给自己的继子,也就是继位的雕陶莫皋单于。实在无法忍受命运摆布的她,万般无奈下,只好声泪俱下地上书汉廷,哭求希望返汉。而冷酷无情的汉廷统治者一纸让她“既嫁胡人,便从胡俗”的诏书,使她最后只落得个“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的千古遗恨。
此后,昭君便一直在那个“大漠天低四野圆,黄沙千里人绝烟”的地方,远离故土,远离亲人,过着“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艰涩日子,直至生命终结。

王昭君的故事是不是向人们证明,女人注定要承受更多的苦难,而苦难也成就了女人的美丽和伟大?

Tags: 责任编辑:明太鱼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三甲镇罗村春播 [下一篇]五年内从农业镇向工业镇变身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