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阳西溪头镇那湖村农户在收获马铃薯。作为扶贫项目,该村去年冬种200亩马铃薯。周辑摄
■本报记者/梁宗具
“农民很朴素也很实在,今年冬种自己赚了钱,明年就会接着种,同时会影响吸引其他农户跟着干。如果当年冬种亏了本,来年农民大多不敢种了,丢荒的农田会越来越多。”面对记者的采访,基层干部群众异口同声地说出了这样的大实话。
发展冬种生产归根到底要讲效益,必须走以高效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之路。实施产业化经营、推广良种良法、打造特色品牌,不啻为提高冬种效益的捷径。
产业化经营大投入大产出
市农林局种植业科有关负责人表示,冬种要取得好的效益需投入较高的生产成本,投入与产出成正比。如种植一亩马铃薯,需投入种子、肥料、农药等物化成本每亩1200至1500元,而每亩纯利润平均为1000至1200元。一家一户小打小闹的传统冬种模式,一没大投入,没有规模效益;二没技术,产品品质难保证;三是销售渠道不畅,卖不到好价钱,这会降低农民冬种的积极性。农业龙头企业投入冬种,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产业化经营,优势无可比拟,即大投入、强管理、懂技术、讲效益。这是壮大冬种规模、提高效益的硬招和实招。近年来,我市各级农业部门扶持、引导丰多采、金凤、明鑫、瑞源等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冬种生产,成效初显。
最近,记者来到阳东县合山镇牛栏村和东刘村,只见广袤的田野上披上了连片的绿妆,冬种作物种类繁多,马铃薯、番茄、圣女果、茄子、菜心、芥兰等茁壮成长。这是目前全市最大的种植业龙头企业――广东丰多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合山镇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园区种植面积达2100亩,采用水肥一体化、机械化、大棚种植等新技术,有专业技术人员驻点带领村民种植。生产高峰期,整个园区需要劳动力近400人。当前,冬种期间园区都有200多人干活,需要支付的工钱近100万元。园区去年冬种马铃薯500亩,为优质品种,预计亩产达4000斤,平均每亩纯利润2000元。同时,该公司在阳春合水、潭水,阳东大八、塘坪、雅韶,阳西沙扒、溪头等镇通过与农户或种植大户签订购销合同、结合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等,兴建了总面积达3000多亩的生产基地。园区产业化模式的生产效益和辐射效应可见一斑。
良种良法提升产量与质量
冬种生产光有规模不够,必须选好种子和掌握技术,因为冬种作物要种得好、品质高,才能卖个好价钱。这是市场经济的一条铁律。冬种要走现代农业之路,必须推广良种良法,提高产品的数量与质量。
选好种子是冬种的基础,事关整个冬种生产的成败。阳西县溪头镇那湖村党支部书记、惠民五彩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黎胜添告诉记者,2004年冬那湖村首次试种了3亩多马铃薯,由于种苗没选好,病虫害多,许多薯苗在生长过程中死掉,冬种马铃薯首战失利。去年底,黎胜添等人吸取过去的教训,在种苗上严格把关,选取了经得起市场考验的马铃薯“荷兰15号”
脱毒种苗,继续在那湖村大胆尝试种植了200亩马铃薯。这批冬种马铃薯已于近日陆续收获上市,单薯最大的有1.8市斤,收购价每市斤平均1元多,喜获丰收。
我市冬种仍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缺乏现代化技术支撑,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在去年全市冬种生产现场会上,丰多采合山现代农业园区机械化种植马铃薯,让与会人员大开眼界:一台大马力自动化马铃薯播种机在田间驶过,一次性完成了马铃薯的“开沟、起垄、播种、下肥、铺设滴灌软管、铺膜、压膜”等多道工序,转眼间一行行整齐规范的马铃薯种苗就播种完毕,垄上随即铺上了一条条黑色的保温薄膜。据悉,使用这种自动化马铃薯播种机一天可以种植近20亩马铃薯,相当于原来几十个劳动力的工作量,并有助于推动标准化生产。
打造品牌提高农产品价值
实践证明,在品种繁多、货源充足、竞争剧烈的市场经济中,没有品牌、没有知名度的农产品是没有市场和竞争力的。搞冬种生产同样也要创品牌,抓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要通过调整优化作物结构,因地制宜地推广卖价好、销路广的作物。
阳西蒲牌尖椒是我市冬种作物的“老字号”,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据市农林局市场信息科和阳西县织?T镇农业办负责人介绍,蒲牌当地引种尖椒已近30年,农户一直坚持种植,冬种面积越来越大,品质越来越好,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打响品牌后,蒲牌尖椒全国闻名,销路基本不用愁。最近,在蒲牌村委会麻竹垌,记者见到了正在给尖椒浇水的老椒农陈盛许。他高兴地说,冬种尖椒大多数时候是赚钱的,按照一斤1元的收购价,平均每亩一造能赚上3000元。
市农林局种植业科有关负责人表示,阳江传统的冬种作物是蔬菜、番薯、尖椒。近几年来,我市从外地引进冬种马铃薯和甜玉米,加以重点推广,均获得成功,形成了规模效益,成为冬种的两大新兴品牌。但我市冬种拳头产品还不够多,亟需在抓好大宗作物种植基础上,继续引进推广优质高效新品种,打造富有阳江特色的冬种品牌,提高冬种农产品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