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麻汕镇江楼
2011-04-06   来源:临汾农批网  作者:低炭哥   字体:【 】  浏览:31次   评论:0

夏 雨

 

麻汕镇江楼位于阳东县红丰镇麻汕圩小狗岗最高处,扼漠阳江下游要冲,以前在没有公路的条件下,是阳江城水上沿漠阳江通往阳春、云浮、罗定和肇庆等地的主要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民国十二年(1923年),社会动荡,匪盗四起,为了维护麻汕的社会治安,由谢维扬、蔡毓修、冯英达等几位乡绅和热心家乡建设的商人发起,在麻汕商界集资,分别兴建了三层楼高的镇江楼、商会楼、十三乡楼和麻汕圩漠阳江边码头,并在麻汕圩修建了七道城门(当地人叫做闸门)。这些设施完工后,凭借着发达的漠阳江水上交通和阳江县第八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优势,麻汕圩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1937年,抗战爆发,国民政府当局害怕日本侵略军利用地势险要的镇江楼,曾下令拆除。当年的麻汕人对镇江楼怀有很深的感情,打折扣地执行了上级的命令,只拆了最高的三楼就上报说全拆了。

1940年正月十六日,发生了反抗国民党的“麻汕地区壮丁暴动”事件后,作为阳江县第四区区署办公地点的麻汕娘马庙被烧毁了。当局综合考虑了麻汕圩的多种情况后,决定将阳江县第四区区署和三麻乡政府的办公地点迁往镇江楼。由于原镇江楼仅作为治安用的碉楼,办公用屋远远不够,区署和乡公所将镇江楼在原二层的基础上加高了一层,并在镇江楼东西两边扩建了面积约600平方米的几间瓦房,同时绕着这些建筑物周围建起围墙。镇江楼与麻汕小学相邻,在小狗岗的最高处,因为依漠阳江边而建,因此,也有人把它叫做“镇岗楼”,部分群众称之为麻汕“楼仔”。

天气好的时候,登上镇江楼楼顶,可看到漠阳江上白浪翻腾,沙鸥竞飞,白帆点点的景色。溯江上至双捷圩,顺江下至麻桥,阳江城的北山石塔也清晰可见。很多曾经上过“望江楼”的人士,曾发出“望江楼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的感慨!一些麻汕人曾自豪地说,武汉有望江楼,我们麻汕也有望江楼!

正因为镇江楼的位置十分险要,解放前,“镇江楼”驻有国民党军;解放后,解放军有一个中队驻在这里,在“镇江楼”的顶层设有瞭望台和电台。

值得一提的是,紧靠镇江楼的北面有一块天然大石,形似观音坐莲,人们称它为观音石。每逢初一十五,前来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不计其数,听经闻道的老人更是一脸虔诚。从东边的麻汕小学旧操场或西边的漠阳江边都有路可上镇江楼,两条路都铺有花岗岩石阶(当地人叫石桥),路两旁种有相思树,绿树成荫。观音石与漠阳江边的佛子庙(地名)之间有数棵三四个成年人都合抱不过的大榕树。秀丽的风光,使镇江楼和观音石一带成为当地闻名的风景区。
1946年, 国民党广东省政府颁令裁撤各县区署,阳江县恢复设置9个区,麻汕圩再度作为阳江县第八区驻地,区公所依旧设在风景如画的镇江楼办公,辖区为三麻、白沙、塘围、捷轮(双捷乡和轮水乡合并)四个乡。

1949年10月24日,人民解放军二野四兵团一支部队从阳春方向进入麻汕圩,麻汕地区宣告和平解放。镇江楼和周围的附楼作为中共阳江县第八区区委会、第八区人民政府办公地点,周文奏任首任区委书记兼区长。镇江楼同时驻有解放军(区中队,后来称公安连)。1953年,第八区人民政府迁往双捷圩,镇江楼作为麻汕乡一级政府的办公用房。

1959年,由于体制变化,成立了麻汕人民公社,将原双捷公社南部漠阳江两岸的一些大队划归麻汕人民公社管理。办公地点设在镇江楼及附楼,李基忠、雷启光分别任书记和社长,叶光昌、冯定光等为副社长。这期间,曾在镇江楼的附楼开办过麻汕初级农业学校,为农业发展培养人才。1963年2月,麻汕公社并入双捷公社。此后一段时间,镇江楼及附楼一直作为麻汕小学教室和教工宿舍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镇江楼一度作为麻汕桥头水闸看守人的宿舍。

1972年,“镇江楼”被拆除,材料被运到双捷圩建戏院,观音石也被分块凿打成电线杆。“镇江楼”成为历史的一页。

图:当年的镇江楼就建在山上的最高处。再扬 摄

Tags:麻汕镇 江楼 责任编辑:低炭哥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新洲尖椒上市与广州中山长沙等地.. [下一篇]科学种养让我奔上致富路夏雨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