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年前,他们荣幸地拿到高校通行证,从村里走了出去;如今,他们怀揣着到基层挥洒青春的梦想,又回到了村里。这是二十一世纪一个新“上山下乡”故事。
2009年11月,阳东县一群风华正茂的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却没有留恋喧嚣的城市,毅然背起简单的行囊,回到熟悉的家乡,与父老乡亲朝夕作伴……
3月28日,记者专程来到阳东县北惯镇,采访这里的3名大学生村官,记录下他们这一年多的基层阅历。
初衷:选择到基层是为了锻炼自己
当天上午10时许,我们驱车抵达四平村委会,大学生村官陈胜华正在办公室填写一个调查表。他说,这是镇上要求统计的资料。填写报表、整理档案,负责信息上传下达,这些是他日常的主要工作。
2007年6月,陈胜华从湛江师范学院毕业,应聘到阳江一间五金公司做统计工作。2009年8月的一天,他偶然获悉阳东县要选聘大学生村官,便毫不犹豫报了名。陈胜华说,自己出身农村,喜欢农村,很乐意回家乡当村官。
当被问及是否在意工资待遇时,陈胜华显得很洒脱:“不是冲着工资,只为了到基层锻炼自己。”他说,报名时就知道每月工资900元,扣除社保,领到手的不足800元。相比之前在公司的收入,钱是少了些,但因为有心理准备,他并没有感觉到不平衡。
在彭村当村支书助理的欧慧燕,毕业后曾在深圳一间教育培训机构工作。得知公开招考村官的消息后,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虽然工资不高,但工作安稳,心里踏实,不像以前那样漂泊不定。”她说。
※page※ 2009年11月,包括欧慧燕、陈胜华在内的30名大学生,经过考核筛选,成为了阳东县选聘的第一批大学生村官。按照属地原则,他们大部分被安排到自己出生的村任职。
此举让这群年轻人感到称心,因为有两个好处:一是对环境熟悉,便于开展工作;二是离家近,有归属感。这也是当初吸引他们报名的重要原因。“如果纯粹是冲着工资,我们就不会来了。”他们说。
收获: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蜕变
当村官近两年,从中学到了什么?面对记者的问题,外表活泼开朗的欧慧燕稍稍沉思了一下,回答说:“最大的收获,是完成了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
她说,虽然自己出身农村家庭,但在回来当村官之前,真不了解基层是干什么的,更不知道该怎样处理农村纠纷和突发事件。她举了一个例子,以前上学的时候,听到邻居妯娌之间吵架,她会“清高”地嗤之以鼻:“为了芝麻蒜皮的小事,有什么好吵的?”但现在不同,她认识到:“小矛盾处理不好,也会积怨成仇”。
采访时,欧慧燕从办公桌上的档案文件里,抽出一本《信访与矛盾纠纷调处登记簿》。翻开扉页,里面一一记录着彭村近段时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纠纷事件,牛吃庄稼、狗咬小孩、侵占农田、村民被老板克扣加班费等,不一而足。每一件纠纷事件,都清楚地记录着事发原因、调查经过、处理意见以及当事人达成协议的签名。
欧慧燕说,这些都是她经手整理存档的。“用心观察生活,会收获很多。”她表示,经过两年的锻炼,自己成熟了不少。虽然谈不上独当一面,但村里大大小小的事务都有份参与――小到买笔墨文具,大到出外招商洽谈。
欧慧燕还告诉记者,当上村官没多久,她就被抽调到镇里,协助开展新农合业务工作。因此,她多数时间是到镇里上班,为了不耽误本职工作,她经常把村里的活儿带上来干。
记者发现,除了欧慧燕,其他几个大学生村官也基本如此,几乎每天在村委会或镇政府忙碌。虽然有些奔波,他们却不介意,认为这样既能做好村官的本职,又能及时了解镇里的动态,学会处理上下关系,对自己开阔视野、促进成长更有好处。
随着对农村工作的逐渐适应,这群大学生村官现在已基本进入状态:跟随村干部上门家访、协助妇女主任宣传计划生育、换届时挨家挨户宣传选举政策……
“村官虽小,却是国家政策与农民之间最直接的纽带。感觉村民还是挺欢迎我们的,农村发展和进步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受访的大学生村官表示,自己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心愿:渴望为新农村建设多出力
经过一年多的历练,这些大学生村官已逐渐融入了农村。然而,眼前的现实还是让他们感到有些遗憾――所学的专业知识没能完全派上用场,自己参与处理村中事务时大多只当“配角”,对新农村建设发展所作贡献有些“微不足道”。在不久前结束的村换届中,他们当中没有一人被选入村“两委”班子。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这群年轻人暗地里反思,他们得出的结论是:
“自身资历尚浅,人脉资源有限,加上农村情况比较复杂,还未到自己‘挑大梁’的时候。”
究竟他们对农村发展建设有没有自己的见解呢?采访中,记者向欧慧燕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当村长,你打算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奔康致富?
没想到,年纪轻轻的她,“施政演说”却有板有眼。她说,彭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发展工业比较难,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不占优势。不过,它的有利条件是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且村里很多人已经出外打工,大片土地都闲置着。村委会可以考虑采用土地集体流转的方式盘活资源,走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道路。“邻近有些村就是这样做的,我是从它们的成功经验中受到启发。”她补充说。
尽管目前自己对村里的大事说不上话,但这群大学生村官表示:“先跟在后面看看、学学。希望能够为新农村建设多出一份力。”
※page※ 为了使自己的村官工作更有“存在感”,这班年轻的村官进行了一番探索,并得到一些体会。在东莺村当村支书助理的许胜小说,在基层,主动去做事比只做领导布置的要好些,尤其是女生。为了让村干部更熟悉自己,她常常主动跟下乡,而不是被动听指派。
欧慧燕也说,能不能在农村“吃得开”,关键是看你能不能找到与人拉近距离的方法。“得让别人先了解你,这样你才能取得对方的信任。”两年来,她们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到村干部家里串门、拉家常,节假日还会组织开展野炊活动,以加强沟通,建立交情。
时间一晃而过。很快,阳东大学生村官两年合同任职期就要结束了。面对未来的道路,这群年轻人表示:最希望能够留在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镇村干部:他们是一群热爱农村的青年人
“谦虚好学、踏实肯干,是难得的好助手。”这是受访镇、村干部对北惯这班大学生村官的普遍评价。 北惯镇四平村委会副主任王业基对记者说,由于村里的干部大多不懂电脑,以前的档案资料很难输入电脑,查阅起来非常不便。大学生村官来了以后,一下子就把这些麻烦给“摆平”了,让他们省心不少。“大学生有文化、懂政策,和群众沟通也有优势。”他说,去年村里发动群众参加新农合,个别群众开始心存疑虑,举棋不定,后来经大学生村官耐心地讲解政策、分析利弊后,大伙都满心欢喜地踊跃参保了。台丹村委会干部梁世艳说,由于名额有限,上次村里没有分来大学生村官,让他们深感遗憾。他们几次向上级提出申请,希望下次能派来一个“得力助手”。
北惯镇党委委员林伯振认为,这批大学生村官是一群热爱农村的青年人。在村里,他们是大笔手、科技普及员,利用写作和电脑特长推进村务信息化建设;在镇里,他们是政策宣传员、活动组织员,推动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深入开展。
“对他们的努力和贡献,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林伯振说,镇党委、政府把这群大学生村官当作后备干部看待,平时经常举行座谈、培训会,及时了解和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谈起对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林伯振表示,今年合同期满后,镇里无权决定他们的去留。然而,从培养后备人才的角度来看,镇里非常希望他们能够留下来,继续在基层发光发热,成长为新农村建设的栋梁之才。
■记者手记 平淡之中见坚韧
大学生到艰苦的农村基层一线当村官,这几年时有所闻。作为同龄人,记者很好奇,他们为何放弃留在城市的机会,而跑回农村做一名平凡的村官?他们能适应农村的环境吗?采访后得知,其实他们的境况并没有想象中艰苦――吃住都在家里,薪水基本能养活自己。当然,和城市相比,生活有些平凡、清淡。
他们虽然顶着大学生村官的光环,身份特殊,却没有人们想象中的“轰轰烈烈”。无论严寒酷暑,每天骑着摩托车往返于家、村委会和镇政府之间,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曾经娇嫩的脸庞,在不知不觉中变得黝黑。一个女村官说,大学同窗打来电话,都称她‘村姑’。玩笑中带有几分调侃的意味,而她们只是一笑而过。在简朴的村委会办公室里,他们与“资深”村官、来访村民有说有笑,如家中的晚辈和长辈般亲密无间。在平淡中,他们已学会了以感恩的心情去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积累人生宝贵的财富。
选择了农村,就代表接受了最低的姿态。眼前的年轻村官,让记者想到了赛场上的运动员――起跑前先蹲下身子,最后却能跑得更快、更远。在他们身上,记者看到了坚韧和努力,尽管他们只是小小的村官。对他们来说,梦想始终会实现,或许就在明天。
本报记者/唐丹丹 通讯员/洪治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