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新华社记者采写了一篇报道,介绍我市阳西县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全面推进城市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综合协调发展的做法和经验,本报今日全文刊载,敬请读者垂注。
新华社广州讯(记者/孙增兵)阳西县作为粤西欠发达县区,在两年时间内打造出一座新兴的现代滨海城市。城市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得到综合协调发展,成功地实践了科学发展的理念。
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既是“三农”工作的重心,也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阳西的农、林、渔业资源兼备,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培育的省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各3家,海洋渔业产量产值连续多年居广东全省45个沿海县第2位,被授予“中国蚝乡”的称号,也是广东省林业生态县。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6052元,比上年增长9.1%。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农业生产只能解决‘肚子’问题,‘袋子’问题还是要靠工业解决。”阳西县委副书记、县长吴红坚说。阳西县立足本地资源发展新型工业,走生态型、环保型、低碳型、集约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打造“电力能源、产业园区、临港工业”三大经济板块,已初步探索出一条“两型”(即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化工业新路。总装机容量640万千瓦、总投资300亿元的广东华厦阳西电厂,一期计划投产4台机组,目前已经投产1、2号机组,现在两台机组满负荷运行一天的产值高达1500万元。建华管桩项目一期、二期已建成投产;装机容量10万千瓦、投资10亿元的华润龙高山风电已并网发电;大唐国际白沙湾风电、中航蓝袍湾风电、华润风电第三期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截至2011年3月,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入园企业已达49家,在谈项目15家,预计2011年园区工业产值20亿元,实现税收1亿元。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要求。作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休闲旅游方兴未艾。立足滨海、温泉等旅游资源的优势,阳西县政府大手笔投入5000多万元资金,将旅游名镇——沙扒镇建设成为旅游强镇、宜居示范镇。
通过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加快旅游资源整合,阳西在短时间内将建成滨海观光、宗教文化、温泉养生、山区生态等休闲景区,高标准地发展特色旅游项目。
民生、教育、基础设施优先发展
“三个优先”包括“优先保障民生,优先发展教育,优先改善基础设施”,是阳西的经济社会发展主线。据记者了解,2010年,全县免费培训劳动力3621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4万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70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3.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持续扩大,参加率达到99.96%。
如今,占地面积高达334亩、各种教学设施和配套齐全的阳西县第二中学已完成了一期和二期建设工程,总投入为2.1亿元,一举使全县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原来的68%提高到今年的90.32%,提前一年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阳西县第二中学校长陈观旺高兴地告诉记者,阳西县优先发展教育,在财力还不是很宽裕的情况下,舍得给教育投入,而且规划也很超前,从根本上解决了目前高中学位紧缺的突出问题,为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高质量地发展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2010年高考又创佳绩,上线率达到79.18%,取得了建县以来最好的成绩。
完善的基础设施既是宜居城乡的必备条件,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硬件。全县在“十一五”期间基础建设共投入资金134.49亿元,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县城迎宾大道及支线、枫景路、汇景路、逸景路和县城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并开工建设“一河两岸”、大垌山公路等项目。截至2010年底全县镇通行政村硬底化公路完成改造750公里,146个行政村实现了公路硬底化。
以创新思维、科学规划推动整体发展
规划是现代工业城市的灵魂。没有超前的规划,就没有未来城市的发展空间。阳西县在主体功能区的产业布局上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科学精神,它以主体功能区的建设有效推进“一心(县城)二带(325国道、阳茂高速产业带)三大经济板块(电力能源、产业园区、临港工业)”的区域发展规划,特别是丰头临港新区的总体规划已经出炉,将吸纳一批产业链长、牵动力强的产业群,使未来滨海工业城市的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更趋协调。2010年阳西县实现GDP86.25亿元,预计到2015年可跃升到172.5亿元,这对于一个人口只有50万人的小县来说,改变将是巨大的。
吴红坚表示,阳西之所以能有这样快的发展变化,关键是县委、县政府首先从县情出发,从转变发展理念入手,以科学的理念指导和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理念决定路径,路径决定结果,阳西的转型升级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上,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