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林少春接受南方日报社社长杨兴锋专访:
“幸福追赶”既是过程也是目的
编者按:日前,南方日报社社长杨兴锋率队赴我市调研,并对市委书记林少春进行了专访。昨日,《南方日报》刊载了专访稿件,本报今日全文转载,敬请读者垂注。
■南方日报记者/吴哲 毕式明
谈幸福
幸福须以物质为基础,公平正义作保障
我们“十二五”的目标是经济总量在“十一五”基础上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占到全省水平的80%。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我们就必须年均增长14%以上,以高出一倍的速度加快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南方日报:今年的市委五届十次全会上,阳江市提出,继续叫响“快马阳江幸福赶超”口号,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实现幸福追赶。那么在“十二五”期间,阳江总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将实现什么样的“幸福追赶”?
林少春:我们“十二五”的发展目标,就是努力把阳江建设成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城市。总体的目标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归纳为“五地一城”:着力打造“双转移”示范基地、沿海临港工业基地、中国刀剪产业基地、国际休闲旅游度假胜地、环珠三角现代农业基地和宜居创业滨海新城。
说到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幸福必须要有物质基础、公平正义作保障,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对现在满足、对未来有信心,安居乐业就是幸福。
比如经济总量,幸福生活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是不行的。我们“十二五”的目标是经济总量在“十一五”基础上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占到全省水平的80%。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我们就必须年均增长14%以上,以高出一倍的速度加快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我们的发展速度都要高于全省,提高比重,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才能实现“幸福追赶”。
“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实现幸福追赶”是个有机整体,包含了加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幸福追赶三个要素。其中加快发展是前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手段。“幸福追赶”既是过程也是目的,要在追赶的过程中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幸福,也要通过追赶创造更高层次的幸福。具体来说,阳江“幸福追赶”的具体内涵包括八个方面:经济富裕、生态良好、人际关系和谐、老百姓有安全感、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政府依法行政、干部清正廉洁、社会公平正义。
谈发展方式
发展与转变并举、经济与民生并重、开发与保护并进
我们是在科学发展前提下的加快发展,要“好字当头,快在其中”,不能为了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经济规模而不计成本、饥不择食。所以,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同样等不起、慢不得
南方日报:生态环境良好是阳江发展的一个重大优势,在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的关系?阳江如何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子”?
林少春:当前,阳江正处于提速发展、转型升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欠发达的市情,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没有比较快的发展速度,就不可能追赶全省水平,就不可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难以实现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但是,我们加快发展,是在科学发展前提下的加快发展,要“好字当头,快在其中”,不能为了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经济规模而不计成本、饥不择食。所以,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同样等不起、慢不得,否则,发展的代价会越来越大,发展的后劲会越来越不足,实现幸福追赶、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会越来越困难。因此,阳江提出坚持“发展与转变并举、经济与民生并重、开发与保护并进”,努力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的新路子,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重发展轻民生、重经济轻社会”的老路、弯路。
比如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阳江与发达地区的任务不同,发达地区是加快转型升级,阳江是在加快发展中转变发展方式。具体来说,就是结合阳江实际,坚持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工业作为主攻方向。
同时,坚持经济与民生并重。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同步解决民生问题,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保护好农村和农民的利益,尽力做到民生事业不欠账,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也就是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
另外,坚持开发与保护并进。生态环境优势是阳江最大优势,也是后发优势所在。因此,我们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保护好阳江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让老百姓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洁净放心的水。
谈突破方向
突破二产,优化一产,发展三产
阳江之所以落后,归根结底是工业落后。我们的发展思路是,按照建设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城市的目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深入推进“双转移”,强力补工业之短
南方日报:“十二五”期间,阳江如何看待自己在全省发展中的定位和突破方向?
林少春:“十二五”是阳江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实施《规划纲要》,大力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深入推进“双转移”,全面推进海洋综合开发、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这些都为阳江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阳江之所以落后,归根结底是工业落后。因此,我们的发展思路是,必须抓住机遇,按照建设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城市的目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深入推进“双转移”,强力补工业之短,实现第二产业大突破,第一产业大优化,第三产业大发展。
在具体做法上,首先是加快建设广东新能源基地,加快推进阳江核电站等核电项目建设,加快阳西、海陵、江城、阳东、阳春等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推进阳西火电、阳江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建设。培育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能源配套装备产业。其次,充分利用海岸线长和港口优势,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加快推进嘉吉粮油二期和广青镍合金等项目建设,争取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再次,改造提升五金刀剪、食品加工等传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资源型工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板蓝根、春砂仁、藿香、沙姜等南药深加工。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
南方日报:说到新能源基地建设,阳江核电项目是国内目前在建规模最大的工程。但我们都知道,自从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后,国家叫停了所有核电新上项目,外界对发展核电的担忧也多了起来。阳江在发展新能源方面的战略部署有没有作出新的调整?
林少春: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后,国家暂停审批新上核电项目,是为了确保核电的安全发展。当前,在国家未对核电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之前,我们要继续坚持贯彻国家核电产业政策,坚定信心,按计划推进阳江核电建设,加强对企业从设计到施工的严格管理,确保安全施工、安全生产。同时,我们要加强对老百姓的核电知识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谈文化
发挥“南海Ⅰ号”品牌效应,促旅游业发展
以海陵岛旅游为龙头,整合全市旅游资源,打造黄金旅游线路,加强同省内外知名旅游企业的合作,扩大旅游区域合作
南方日报:阳江刀剪、阳江风筝驰名中外,近年来阳江也正全力推进文化名城建设,如今又有了“南海Ⅰ号”这一世界级文化名片。能否介绍下阳江在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方面有何新的发展思路?
林少春:阳江旅游资源丰富,在全省有影响的景区景点有“中国十大最美海岛”海陵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国家海洋公园、以喀斯特地貌为特征的阳春国家地质公园、阳江温泉,等等。国家提出要把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来抓,我省提出要建设旅游强省,这对阳江加快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国际休闲旅游度假胜地”总体目标,构建全市旅游发展新格局。一方面是发挥海陵岛的资源优势,借鉴海南三亚发展高端滨海旅游的经验,对海陵岛进行整体规划,大力招商引资,加快推进星级酒店群建设,提高旅游接待档次水平。另一个方面是充分发挥“南海Ⅰ号”这张世界级文化名片的效应,把“南海Ⅰ号”作为海陵岛旅游文化的灵魂来抓,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此外,还要以海陵岛旅游为龙头,整合全市旅游资源,打造黄金旅游线路,加强同省内外知名旅游企业的合作,扩大旅游区域合作,促进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文化事业方面,我们实施了文化素质提升工程等“六大工程”,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改造提升刀剪、风筝、漆器、根雕、书画等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与“南海Ⅰ号”相配套的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快上规模、早出效益。
此外,教育是文化的基础。“十一五”时期,我市投入20多亿元,大力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实现高中阶段教育跨越式发展,提前一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十二五”时期,我们将继续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战略,按照建设教育强市的目标,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加快迁建两阳中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