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江港码头
落实科学发展 实现幸福追赶——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市政府日前正式颁布《阳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面描绘了未来5年(2011-2015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指导思想明确,发展定位清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让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理解、实施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市发展和改革局有关领导及专家,对市“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涵以问答形式进行了解读。今日本报推出专题报道,敬请垂注。
问: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是怎样形成的?
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在2009年第四季度就着手49个专项的前期调查研究工作。去年4月,便形成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并召开了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动员大会。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亲自指导与推动下、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去年8月份便形成了《阳江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思路》(简称“《思路》”)。然后以《思路》为基础,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小组会同市委政策研究室草拟《中共阳江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 简称“《建议》”)。当《建议》稿基本成型后,再由市委政策研究室《建议》起草小组进一步完善和履行程序。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小组则以《建议》稿为指导,编制《阳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履行程序。历时一年多,至今年1月,两个文本都已成型。为了更好地指导市“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期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少春,市委副书记、市长魏宏广亲自主持召开了多场座谈会,专门听取老领导、历届市发改部门主任(局长)、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市政府组成部门及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市工商联代表和社会各界代表等对市“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建议和意见。同时,为了提高 “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我市还专门聘请了省产业研究院等机构的多名专家作顾问;为了提高“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群众广泛参与性,我们还在《阳江日报》开辟了为“十二五”献计献策专栏、在市政府网站开辟了为“十二五”献计献策“市长邮箱”。这充分体现了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群众参与、专家论证、领导决策过程。
 阳阳高速。
问: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中,突出“在加快发展中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幸福追赶”,这如何理解?
答: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中,突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个紧扣了中央的统一部署,然而结合我市未来发展实际,要“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实现幸福追赶”,这又是主题与主线在阳江的具体体现。我市经济堆头小,转变发展方式既要在原来的经济基础上转,同时更要在未来的发展上转,换言之,就是未来我们一定要走科学发展的新路,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慢发展就是退步,我们的起跑线比人家落后,必须加快发展;实现幸福追赶是我们的发展依归,根据对幸福的静态理解,目前我市某些方面具有人民群众满足幸福感要求的良好条件,如社会治安、空气水质、干群干事创业热情等等,但仍有许多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创造更多、更高地满足阳江人民群众幸福需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page※
问: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是怎样确定与确保的?
答: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到2015年超过130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之所以确定15%的增长率,主要是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十一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未来五年发展的内外环境显然要好过“十一五”,增长15%是明显有信心的,甚至还有点保守。另外,其他地级市特别是欠发达地级市有些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发展速度还高过我们。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的发展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主要原因是:一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二是“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良好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上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性的政策措施;四是我市有一批已建成、在建、筹建、储备的重大项目。
 阳西火电。
问:我市经济和社会未来五年要实施的“七大任务”是什么?其中有着怎样的逻辑联系?
答: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五年,我市实施的“七大任务”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城乡统筹发展、民生事业发展、科教文体事业发展、节地节能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现代化、改革开放与合作。“七大任务”中,构建现代产业、统筹城乡发展是前提,发展民生事业、科教文体事业是依归,推进节地节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与合作是保障。这充分体现了指导思想中“以‘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实现幸福追赶’为核心,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为首要任务,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主攻方向”的精神实质。换言之,有了“构建现代产业、统筹城乡”这个发展前提,有了“节地节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与合作”这个发展保障,“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增强经济综合实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才不会落空;有了“民生事业、科教文体事业”这个发展依归,“实现幸福追赶”才能实现。
问:“十二五”时期,我市产业将向哪个方向发展?
答: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未来五年六大产业的发展方向。这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的,目前我国、我省的产业发展正积极推动转型升级,我市在产业发展规划上应当有适度超前的自觉性。六大产业的发展方向是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积极发展现代海洋产业。这六大产业都是未来要大力发展的产业,其中有些产业我市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有些产业基础还不明显,需要提出来进行推动与扶持,比如新兴产业就提出了要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照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海洋产业等。海洋渔业是我市的特色产业,国家、省也正在推进海洋综合开发建设试点,这也值得专门作为一项内容来编制的。
问:今后五年我市将形成怎样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答:根据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今后五年,我市将把城市化作为拉动需求、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协调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城镇化水平由目前的47%提高到“十二五”未的67%,预期增加20个百分点。一要发展城市产业,二要完善城市功能,三要拓展城市空间,四要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城市发展空间定位是:把中心城区发展成为核心经济圈,把城南新区建设成为中央商务区,把“一河两岸”打造成为城市新亮点。大力实施城市南拓战略,统筹市区与高新区、海陵试验区的空间布局与规划建设,实现不同功能区域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构筑阳江滨海新城的整体形象。同时,强化以市区、阳东县城为主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定位,积极推进市区与阳东县东城镇、雅韶镇、红丰镇等周边城镇一体化。加强阳春市区、阳西县城和海陵试验区三个副中心城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引导生产要素聚集,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区,构成“一主三副多中心镇”的城镇体系。县(市、区)发展产业定位是:江城区重点发展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和汽车配件、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总部经济;阳春市重点发展钢铁、水泥、水电等工业,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现代农业;阳东县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五金刀剪等优势传统产业;阳西县重点发展临港工业、园区工业,抓好旅游专业镇和渔业专业镇建设;高新区重点发展临港工业、高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积极打造镍合金、有色金属、太阳能光伏等产业基地;海陵试验区重点发展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page※
 阳西龙高山风电。
问:“十二五”时期,我市新农村建设如何扎实推进?
答: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快村镇规划编制,优化城乡生产、居住、生态和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力争到2015年全市实现所有建制镇、行政村规划全覆盖。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突出抓好农村道路、交通、饮水、供电、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信息畅通、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金融保险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和发展。力争 2012年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到“十二五”期末,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幅提升。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示范、扶持、激励、奖补机制,推进宜居城镇、宜居村庄试点建设。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引导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居住。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深入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工程,加大扶贫投入,加强智力扶贫,推动开发式扶贫取得新突破。
问:改善民生始终是我市发展的落脚点,“十二五”有哪些具体体现?
答:通俗来讲,民生事业包括收入提高、就业稳定、保障有力、社会安全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确立了“十二五”时期改善民生的几大任务:一要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充分发展政策的有效性,提高中等收者比例,坚决打击不合法收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二要努力稳定和促进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促进就业和创业的力度。三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网,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全覆盖。四要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五要加强人口计生工作。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提高生育质量。六要保障公共安全。建立健全应急组织、预案、保障体系和应急运行机制,提高政府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问:“十二五”时期,我市推动科教文体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有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内容?
答:一是打牢基础教育。“十二五”时期,要完善阳江一中等示范性高中学校建设,完成两阳中学迁建,以推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到2015年,所有职业技术学校达到省设置标准,以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落实教师待遇“两相当”工作。支持特殊教育,各县(市、区)集中办好1所以上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特殊学校。二是推动科技创新。要推进阳江高新区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阳江综合型科技企业孵化器、民营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等3个科技企业孵育中心建设,搭建五金刀剪、海洋产业、农业等技术创新平台。推动高新区、产业转移园、民营科技园、专业镇、特色产业基地、中药现代化基地等六类产业载体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组建多晶硅产品、五金刀剪、机电、汽车空调、皮革产品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和产品性能检测中心。实施产业关键技术、产业节能减排、民生科技、新农村建设、科技兴旅、创新平台建设、产业载体建设、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等八大科技专项。三是打造文化名城。推进文化建设“六大工程”,力争用10年时间,把阳江建设成为著名的海洋文化旅游和生态观光胜地、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文化博览中心,努力打造海洋文化突出、特色文化产业强势、现代文化气息浓郁、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

阳江港专用铁路。 ※page※
问:“十二五”时期,我市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哪些大手笔?
答:在交通建设方面。推进云阳高速罗阳段、沿海一级公路、325国道和站港一级公路改造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城南新区至海陵岛的旅游观光大道,加快海陵湾大桥建设,推进揭茂高速阳江段等项目前期工作。到2015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8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320公里。加快推动广东西部沿海高速铁路阳江段等项目建成使用。加强阳江港与珠三角港口群及粤西港口的协调建设,加快推进5-10万吨级码头泊位、10万吨级航道疏浚工程,提高港口集疏运能力。到2015年,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超过1000万吨。(实际上,按照现在加快发展的步伐,到2012年,我市阳江港的货物吞吐量就可达到1000万吨以上。)规划建设阳东滨海汽车一级客运站等10个客货运站场,全力打造综合交通枢纽。挖掘阳江机场潜力,提升机场服务能力。在水利建设方面。要推进阳江市区以及阳春、阳东、阳西城区防洪工程和“一河两岸”建设。加快河流控制性闸坝、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海堤达标加固以及灌区改造工程建设,抓好中小河流和小流域治理。
问:未来五年我市改革和对外开放合作方面将有哪些新突破?
答:首先在改革方面: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建立行政审批项目动态评估、管理和调整制度,建立和推行并联审批,推行网上办公、网上审批和政务处理;大力推进富县强镇和简政强镇改革;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资源能源价格、环境价格、民生价格改革;探索治安管理与城市管理、市场管理、行业管理有机结合的新模式。其次在对外开放方面:要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实效;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省内外优秀民营企业和在外的阳江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或区域性总部;支持企业开拓东盟、拉美等国际新兴市场,大力承接发达地区的服务外包,支持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经销、代理、物流等内销网络,推进口岸通关信息化和查验模式创新。再次在对外合作方面。要主动融入珠三角,大力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湛茂阳经济圈建设。
问:我市 “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已经确立,有什么措施来确保其顺利实现?
答:一是有着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作保证。按照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将研究制定规划实施的财政、金融、税收、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保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二是有着足够数量的重大项目作保证。“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重大项目181项,总投资4021.98亿元,单“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超过2709.58亿元。三是有着科学的监督考评机制作保证。不断完善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规划实施评价标准,并分解到年度进行督促检查考核。 文/肖顺发 图/梁文栋
|